内用黄老之学 外用儒学1

两个时代的不同   文 / 溪边晚钓
 
 
 
 

历史中有很多的偶然,也有很多的必然,也许是人物与时代的巧合,也许是时代选择了人物。但是一种思想潮流,或者是一个文化主流群体的不同,却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走向,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东周列国与三国就是因为思想潮流与文化的主流群体的不同,而呈现出了完全迥异的战争格局与战争中所实施的策略的不同!
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一个权谋与诡诈时代,而权谋与诡诈的始祖却是郑庄公,自郑庄公之后,春秋战国几乎就是一部阴谋与诡诈史,春秋战国也有军事上的对抗,也有很多经典性的战例,但是春秋战国时的很多著名的军事家与军事将领最终却都败在了权谋与诡诈之下!孙子、吴起、乐毅、廉颇、白起。。。。。。这些人多半是因为被谗佞小人陷害,或者是被敌国离间而被迫远走,同时有出现了一些军事上的庸才,而这些庸才之所以能去将兵,多半也都是中了敌国的鬼谋才会被启用的,其中最鲜明的一个例证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潮流不断的涌现,百家争鸣,然而却没有任何一家言论占据过主要的位置,多半是各种思想潮流相对抗着,而各种思想潮流的权威者也都拿着自己的言论去游说诸侯国的国君采纳自己的政治见解!各诸侯国都在争抢着霸主的地位,而在争斗的过程中,权谋与诡诈却占据着更为有利的位置,中国古代的兵法与谋略的成熟期,基本上都是在春秋战国,伪托而著的《太公兵法》《黄石公三略》《鬼谷子》。。。。。。权谋与诡诈在东周列国时施展的淋漓尽致!

而三国时期却不同。汉初实施的是道家的黄老之学,与民休息。但是到了汉武帝之后真正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正统地位被确立之后,经过了汉朝将近四百年的发展与完善,而最终深入民心,形成一种本能性的思维意识——忠义仁信。在三国的争斗中军事上的对抗都很经典,而且被历代的军事家或者是军事将领所推崇,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书之后,更是被很多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或军事将领尊崇,几乎成了这些人的必读的书籍。三国史书中真正注重的是观人、识人、用人与军事上的对抗,还有就是军事才能与将领指挥才能的记述与描述更多一些,这一切也是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

因为儒家正统地位早已被确立,而儒家所提倡的忠义仁信却恰恰与权谋诡诈相悖,三国时期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儒生出身,而儒生都要尊崇与奉行儒家所提倡的仁义忠信,在战争对抗的时候,各方势力彼此的较量中很少出现诡诈与权谋“内用黄老,外用儒术”这是古代帝王统治的一个策略与手段,用儒家的思想把天下的贤能牢牢的禁锢住,让他们的思想与意识仅仅的围绕着“忠君”这个前提下而效忠自己的主子,内用“黄老之术”黄老之术就是权谋与诡诈的带名词,而这与汉初的“黄老”完全不同,汉初的黄老是无为而治,而并不是权谋与诡诈的代名词,统治者对统治集团的内部实施的就是黄老之术的驭人术。而对于外部或者是官学中都确立了儒学的尊位“学不出于儒”所以也就难以触及阴谋与诡诈的一面!

所以春秋战国时多权谋诡诈,而自汉以后,尤其是三国之后,在国与国,或者是各方势力对抗的过程中,军事上的对抗更为明显,而权谋与诡诈上的对抗却少见。而自三国之后的乱世争斗,出现的谋臣多半不单纯的学于儒,而是精通百家之说!

而当时当世,似乎并没有一种占据主流正统地位的思想意识或者是学说,也并没有一种深入人心的主体的文化概念,似乎一切都是模糊,但一切又都是清晰的,然而当出现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或者是两种文化群体相对抗的时候,似乎也就是一个争乱的开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