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的介绍(heap)
- 堆中某个节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节点的值。
- 堆总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就是除最后一行外,其余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孩子。
图片来源https://www.runoob.com/data-structures/heap-storage.html
小根堆
其父节点比两个孩子结点都小,大根堆则相反,上图显示的就是大根堆;
存储:
采用一维数组,对于某一个父节点x
,其左儿子为2x
,右儿子为2x+1
,从下标1
开始。
操作:
1.插入,即插入一个数
heap[++Size]=x;
up(Size);
2.集合当中的最小值
因为是小根堆,所以由定义可知最小值就是根。
heap[1];
3.删除最小值
采用的方式:最后一个元素覆盖第一个元素,然后总数减一;
heap[1]=heap[Size];
Size--;
down(1);
4.删除任意一个元素
同样采用尾元素覆盖的方法;
heap[k]=heap[Size];
Size--;
down(k);
up(k);
5.修改任意一个元素
heap[k]=x;
down(k);
up(k);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
原题链接:堆排序
题目描述
输入一个长度为 n 的整数数列,从小到大输出前 m 小的数。
输入格式
第一行包含整数 n 和 m。
第二行包含 n 个整数,表示整数数列。
输出格式
共一行,包含 m 个整数,表示整数数列中前 m 小的数。
数据范围
1≤m≤n≤105,
1≤数列中元素≤109
输入样例:
5 3
4 5 1 3 2
输出样例:
1 2 3
代码实现: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1e5+100;
int n,m;
int h[N],a[N],Size;
void down(int u)
{
//小根堆
int t=u;
if(2*u<=Size&&h[2*u]<h[t]) t=2*u;
if(2*u+1<=Size&&h[2*u+1]<h[t]) t=2*u+1;
if(u!=t)
{
swap(h[t],h[u]);
down(t);
}
}
int main()
{
scanf("%d%d",&n,&m);
for(int i=1;i<=n;i++)
scanf("%d",&h[i]);
Size=n;
//从n/2开始,是因为二叉树的性质
for(int i=n/2;i;i--) down(i);
while(m--)
{
printf("%d ",h[1]);
h[1]=h[Size];
Size--;
down(1);
}
return 0;
}
总结:
1.小根堆对于元素的排序效率更高;
2.小根堆也就是STL中的优先队列;
3.原理实现方式值得仔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