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德才论

题目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著名的“德才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现给出一批考生的德才分数,请根据司马光的理论给出录取排名。

输入格式:

输入第一行给出 3 个正整数,分别为:N(≤10​5​​),即考生总数;L(≥60),为录取最低分数线,即德分和才分均不低于 L 的考生才有资格被考虑录取;H(<100),为优先录取线——德分和才分均不低于此线的被定义为“才德全尽”,此类考生按德才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才分不到但德分到线的一类考生属于“德胜才”,也按总分排序,但排在第一类考生之后;德才分均低于 H,但是德分不低于才分的考生属于“才德兼亡”但尚有“德胜才”者,按总分排序,但排在第二类考生之后;其他达到最低线 L 的考生也按总分排序,但排在第三类考生之后。随后 N 行,每行给出一位考生的信息,包括:准考证号 德分 才分,其中准考证号为 8 位整数,德才分为区间 [0, 100] 内的整数。数字间以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输出第一行首先给出达到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人数 M,随后 M 行,每行按照输入格式输出一位考生的信息,考生按输入中说明的规则从高到低排序。当某类考生中有多人总分相同时,按其德分降序排列;若德分也并列,则按准考证号的升序输出。

输入样例:

14 60 80
10000001 64 90
10000002 90 60
10000011 85 80
10000003 85 80
10000004 80 85
10000005 82 77
10000006 83 76
10000007 90 78
10000008 75 79
10000009 59 90
10000010 88 45
10000012 80 100
10000013 90 99
10000014 66 60

输出样例:

12
10000013 90 99
10000012 80 100
10000003 85 80
10000011 85 80
10000004 80 85
10000007 90 78
10000006 83 76
10000005 82 77
10000002 90 60
10000014 66 60
10000008 75 79
10000001 64 90
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define MAX 100000
typedef struct
{int id;
int de,cai;}
stu;
int cmp(const void *a,const void * b)
{stu *s,*t;
int fs,ft;
s=(stu *)a;
t=(stu *)b;
fs=s->de+s->cai;
ft=t->de+t->cai;
if(fs!=ft)
return ft-fs;
else if(s->de!=t->de)
return t->de-s->de;
else return s->id-t->id;
}
void printlevel(stu s[],int n)
{
int i;
for(i=0;i<n;i++)
printf("%d %d %d\n",s[i].id,s[i].de,s[i].cai);
}
int main()
{int n,l,h,j,i1,i2,i3,i4;
stu t,level1[MAX],level2[MAX],level3[MAX],level4[MAX];
i1=i2=i3=i4=0;
scanf("%d %d %d",&n,&l,&h);
for(j=0;j<n;j++){
scanf("%d %d %d",&t.id,&t.de,&t.cai);
if(t.de>=l&&t.cai>=l){
if(t.de>=h&&t.cai>=h)
level1[i1++]=t;
else if(t.de>=h)
level2[i2++]=t;
else if(t.de>=t.cai)
level3[i3++]=t;
else  level4[i4++]=t;
}
}
qsort(level1,i1,sizeof(stu),cmp);
qsort(level2,i2,sizeof(stu),cmp);
qsort(level3,i3,sizeof(stu),cmp);
qsort(level4,i4,sizeof(stu),cmp);
printf("%d\n",i1+i2+i3+i4);
printlevel(level1,i1);
printlevel(level2,i2);
printlevel(level3,i3);
printlevel(level4,i4);
return 0;
}
函数用法

qsort函数用法: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values[] = { 88, 56, 100, 2, 25 };

int cmpfunc (const void * a, const void * b)
{
   return ( *(int*)a - *(int*)b );
}

int main()
{
   int n;

   printf("Before sorting the list is: 
");
   for( n = 0 ; n < 5; n++ ) {
      printf("%d ", values[n]);
   }

   qsort(values, 5, sizeof(int), cmpfunc);

   printf("
After sorting the list is: 
");
   for( n = 0 ; n < 5; n++ ) {
      printf("%d ", values[n]);
   }
  
  return(0);
}

代码中->的用法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一个基于MATLAB实现的跨尺度注意力机制(CSA)结合Transformer编码器的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项目。项目旨在精准捕捉多尺度时间序列特征,提升多变量时间序列的预测性能,降低模型计算复杂度与训练时间,增强模型的解释性和可视化能力。通过跨尺度注意力机制,模型可以同时捕获局部细节和全局趋势,显著提升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文档还探讨了项目面临的挑战,如多尺度特征融合、多变量复杂依赖关系、计算资源瓶颈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项目模型架构包括跨尺度注意力机制模块、Transformer编码器层和输出预测层,文档最后提供了部分MATLAB代码示例。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尤其是熟悉MATLAB和深度学习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需要处理多变量、多尺度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场景,如金融市场分析、气象预测、工业设备监控、交通流量预测等;②希望深入了解跨尺度注意力机制和Transformer编码器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③希望通过MATLAB实现高效的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提升预测精度和模型解释性。 其他说明:此项目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径来处理复杂的时间序列数据,还推动了多领域多变量时间序列应用的创新。文档中的代码示例和详细的模型描述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和复现该项目,促进学术和技术交流。建议读者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数据集进行调试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预测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