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属性):
例如体重,身高,年龄等,用来描述一个对象的属性的值。
分类与回归:
分类问题:预测的结果是离散的
用于将事物打上一个标签,通常结果为离散值。例如判断一幅图片上的动物是一只猫还是一只狗,分类通常是建立在回归之上,分类的最后一层通常要使用softmax函数进行判断其所属类别。分类并没有逼近的概念,最终正确结果只有一个,错误的就是错误的,不会有相近的概念。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逻辑回归,或者叫逻辑分类。
回归问题:预测的结果是连续的
通常是用来预测一个值,如预测房价、未来的天气情况等等,例如一个产品的实际价格为500元,通过回归分析预测值为499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回归分析。一个比较常见的回归算法是线性回归算法(LR)。另外,回归分析用在神经网络上,其最上层是不需要加上softmax函数的,而是直接对前一层累加即可。回归是对真实值的一种逼近预测。
目标变量:
目标变量是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结果,在分类算法中目标变浪的类型通常是标称型的,而在回归算法中通常是连续型(数值型)的。
标称型:标称型目标变量的结果只在有限目标集中取值,如真与假(标称型目标变量主要用于分类)
数值型:数值型目标变量则可以从无限的数值集合中取值,如0.100,42.001等 (数值型目标变量主要用于回归分析)
通常将分类问题中的目标变量称为类别,并假定分类问题只存在有限个数的类别。
训练集:
适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样本集合,会包含很多的训练样本(特征或属性通常是训练样本集的列,他们是独立测量得到的结果,多个特征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训练样本,通常也就是一行。)
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
为了测试机器学习算法的效果,通常使用两套独立的样本集: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当机器学习程序开始运行时,使用训练样本集作为算法的输入,训练完成后输入测试样本,输入测试样本时并不会提供测试样本的目标变量(也可称为标签或类别),由程序决定样本属于哪个类别。比较测试样本预测的目标变量值与实际样本类别之间的差别,就可以得出算法的实际精确度。
通常用train_test_split方法将整体的数据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
监督学习与非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定义:
根据已有的数据集,知道输入和输出结果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已知的关系,训练得到一个最优的模型。也就是说,在监督学习中训练数据既有特征(feature)又有标签(label),通过训练,让机器可以自己找到特征和标签之间的联系,在面对只有特征没有标签的数据时,可以判断出标签。 通俗一点,可以把机器学习理解为我们教机器如何做事情。
监督学习的分类:回归( Regression)、分类(Classification)
无监督学习定义:
我们不知道数据集中数据、特征之间的关系,而是要根据聚类或一定的模型得到数据之间的关系。
无监督学习:聚类(Clustering),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一些深度学习算法
两者的不同点:
可以这么说,比起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更像是自学,让机器学会自己做事情,是没有标签(label)的。
- 有监督学习方法必须要有训练集与测试样本。在训练集中找规律,而对测试样本使用这种规律。而非监督学习没有训练集,只有一组数据,在该组数据集内寻找规律。
- 有监督学习的方法就是识别事物,识别的结果表现在给待识别数据加上了标签。因此训练样本集必须由带标签的样本组成。而非监督学习方法只有要分析的数据集的本身,预先没有什么标签。如果发现数据集呈现某种聚集性,则可按自然的聚集性分类,但不予以某种预先分类标签对上号为目的。
- 非监督学习方法在寻找数据集中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并不一定要达到划分数据集的目的,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分类”。这一点是比有监督学习方法的用途要广。
譬如分析一堆数据的主分量,或分析数据集有什么特点都可以归于非监督学习方法的范畴。 - 用非监督学习方法分析数据集的主分量与用K-L变换计算数据集的主分量又有区别。后者从方法上讲不是学习方法。因此用K-L变换找主分量不属于无监督学习方法,即方法上不是。而通过学习逐渐找到规律性这体现了学习方法这一点。在人工神经元网络中寻找主分量的方法属于无监督学习方法。(这一段还没明白)
何时采用哪种方法:
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定义入手,有训练样本则考虑采用监督学习方法;无训练样本,则一定不能用监督学习方法。但是,现实问题中,即使没有训练样本,我们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双眼,从待分类的数据中,人工标注一些样本,并把它们作为训练样本,这样的话,可以把条件改善,用监督学习方法来做。对于不同的场景,正负样本的分布如果会存在偏移(可能大的偏移,可能比较小),这样的话,监督学习的效果可能就不如用非监督学习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