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链路层:以太网和IEEE802分装
1》 以太网不是一项技术而是由几个公司一起开发的标准 CSMA/CD冲突检测技术 32bit(IP地址)48bit(MAC地址)
2》 IEEE802封装
802.3针对CSMA/CD网络
802.4针对令牌选线网络
802.5针对令牌环网络
这三者的共同特性由802.2标注来定义,那就是802网络共有的逻辑链路控制。
3》 封装格式 - 两种帧格式都采用48bit(6字节)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
- ARP和RARP协议对32bit的IP地址和48bit的硬件地址进行映射
3.802定义的有效长度值与以太网的有效类型值无一相同,这样,就可以对两种帧格式进行区分。
4.目的服务访问点和源服务访问点的值都设为0xaa.ctrl字段的值设为3,随后的3个字节org code都置为0.再接下来的2个字节类型字段和以太网帧格式一样。
5.802.3规定数据部分必须至少为38字节,而对于以太网,则要求最少要有46字节。为了保证这一点,必须在不足的空间插入填充字节。
4》环回接口
传回换回地址(一般是127.0.0.1)的任何数据均作为IP输入,传给广播地址或多播地址的数据复制一份传给环回接口,然后送到以太网上。这是因为广播传送和多播传送的定义包含主机本身。任何传给该主机IP地址的数据均送到环回接口。
Nat中如果不想要转换一条流量可以利用环回口。
附加;nat(网络地址转换方法):nat是1994年提出的。当在专用网内部的一些主机本来已经分配到了本地IP地址(即仅在本专用网内使用的专用地址),但现在又想和因特网上的主机通信(并不需要加密时)可使用NAT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在专用网连接到因特网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装有NAT软件的路由器叫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IP地址。这样,所有使用本地地址的主机和外界通信时,都要在NAT路由器上将本地地址转换成全球IP地址,才能和因特网连接。
NAT成功的三个条件:1.满足列表2.从内部接口进入3.从外部接口出去
策略路由源1目的2去了环回路口又溜达了回来路由器再查路由表就会从外部接口出,对于路由器这个包是从换回口进来的,不满足IP netinside 就不会进行转换。
5》MTU和路径MTU
以太网和802.3对数据帧的长度都有一个限制,其最大值分别是1500和1492字节。链路层的这个特性称作MTU,最大传输单元。
如果IP层有一个数据报要传,而且数据的长度比链路层的MTU还大,那么IP层就要进行分片,把数据报分成若干片,这样每一片都小于MTU点到点的链路层的MTU并非指的是网络媒介的物理特性。相反,它是一个逻辑限制,目的是为交互使用提供足够快的响应时间。
两台通信主机路径中的最小MTU。它被称作路径MTU路径MTU在两个方向上不一定是一致MTU是计算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