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是1970年由布隆提出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向量和一系列随机映射函数。布隆过滤器可以用于检索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它的优点是空间效率和查询时间都远远超过一般的算法,缺点是有一定的误识别率和删除困难。
Google 爬虫 它要判断。哪些网页是被爬过来了的。
如果想要判断一个元素是不是在一个集合里,一般想到的是将所有元素保存起来,然后通过比较确定。链表,树等等数据结构都是这种思路. 但是随着集合中元素的增加,我们需要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检索速度也越来越慢(O(n),O(logn))。不过世界上还有一种叫作散列表(又叫哈希表,Hash table)的数据结构(有一个动态数组,+ 一个 hash 函数)。它可以通过一个 Hash 函数将一个元素映射成一个位阵列(Bit array)中的一个点。这样一来,我们只要看看这个点是不是 1 就可以知道集合中有没有它了。这就是布隆过滤器的基本思想。
Hash 面临的问题就是冲突。假设 Hash 函数是良好的,如果我们的位阵列长度为 m 个点,那么如果我们想将冲突率降低到例如 1%, 这个散列表就只能容纳 m / 100 个元素。显然这就不叫空间效率了(Space-efficient)了。解决方法也简单,就是使用多个 Hash,如果它们有一个说元素不在集合中,那肯定就不在。如果它们都说在,虽然也有一定可能性它们在说谎,不过直觉上判断这种事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Bloom Filter 是一种空间效率很高的随机数据结构,它利用位数组很简洁地表示一个集合,并能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Bloom Filter 的这种高效是有一定代价的:在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时,有可能会把不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误认为属于这个集合(false positive)。因此,Bloom Filter 不适合那些“零错误”的应用场合。而在能容忍低错误率的应用场合下,Bloom Filter 通过极少的错误换取了存储空间的极大节省
总结起来说:bloomfilter,布隆过滤器:迅速判断一个元素是不是在一个庞大的集合内,但是他有一个弱点:它有一定的误判率
误判率:原本不存在于该集合的元素,布隆过滤器有可能会判断说它存在,但是,如果布隆过滤器判断说某一个元素不存在该集合,那么该元素就一定不在该集合内
优缺点
优点
相比于其它的数据结构,布隆过滤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布隆过滤器存储空间和插入/查询时间都是常数。另外, Hash 函数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方便由硬件并行实现。布隆过滤器不需要存储元素本身,在某些对保密要求非常严格的场合有优势。
布隆过滤器可以表示全集,其它任何数据结构都不能;
k 和 m 相同,使用同一组 Hash 函数的两个布隆过滤器的交并差运算可以使用位操作进行。
能快速的判断元素存在不存在
远远的缩小存储数据的规模
缺点
但是布隆过滤器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误算率是其中之一。随着存入的元素数量增加,误算率随之增加。但是如果元素数量太少,则使用散列表足矣。
另外,一般情况下不能从布隆过滤器中删除元素。我们很容易想到把位列阵变成整数数组,每插入一个元素相应的计数器加 1, 这样删除元素时将计数器减掉就可以了。然而要保证安全的删除元素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删除的元素的确在布隆过滤器里面. 这一点单凭这个过滤器是无法保证的。另外计数器回绕也会造成问题。在降低误算率方面,有不少工作,使得出现了很多布隆过滤器的变种。
存在一定的误判率,那么在你不能容忍有错误率的情况,布隆过滤器不适用
布隆过滤器不支持删除操作
实现原理
布隆过滤器需要的是一个位数组(和位图类似, bytes 数组)和 K 个映射函数(和 Hash 表类似),在初始状态时,对于长度为 m 的位数组 array,它的所有位被置 0。
“huangbo”.hashCode() => 3
对于有 n 个元素的集合 S={S1,S2...Sn},通过 k 个映射函数{f1,f2,......fk},将集合 S 中的每个元素Sj(1<=j<=n) 映射为 K 个 值 {g1,g2...gk} , 然 后 再 将 位 数 组 array 中 相 对 应 的array[g1],array[g2]......array[gk]置为 1:
前两次是插入,插入的数据是“huangbo”“wangbaoqiang”
“huangbo”.hashCode1() => 2
“huangbo”.hashCode2() => 4
“wangbaoqiang” .hashCode1() => 3
“wangbaoqiang” .hashCode2() => 4
查询:“xuzheng”
“xuzheng”. hashCode1() => 4 有可能存在,有可能不存在,就算全部结果都是 1,也有可能不存在
“xuzheng”. hashCode2() => 1 能百分百确定,这个值一定不存在
只要所有的 hash 函数计算出来的值里面有一个值是 0 ,,我们就能确定这个 key = “xuzheng”他一定不存在与我们的集合里面
自定义一个布隆过滤器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
1、 初始化一个位数组
2、 实现 K 个 hash 函数
3、 实现查询,和 插入操作
查询和插入操作需要做的事情:
对插入进来的值进行 hash 计算,有几个 hash 函数,就计算几次,每次计算出来的结果值,都根据这个值,去位数组里面把相应位置的 0 变成 1
对查询操作来说,只需要把你要查询的这个 key 值进行 k 个 hash 函数的调用,然后再判断计算出来的这个 k 个值对应的维数组上的值是不是有一个为 0,,,如果有一个为 0,那就表示,该 key 不在这个集合里面
N 个 hashcode() , N 位的 0 变成 1
要查找某个元素 item 是否在 S 中,则通过映射函数{f1,f2,...fk}得到 k 个值{g1,g2...gk},然后再判断 array[g1],array[g2]...array[gk]是否都为 1,若全为 1,则 item 在 S 中,否则 item 不在 S中。这个就是布隆过滤器的实现原理。
前面说到过,布隆过滤器会造成一定的误判,因为集合中的若干个元素通过映射之后得到的数值恰巧包括 g1,g2,...gk,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误判,但是概率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