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面向对象的理解
面向对象是基于万物皆对象这个哲学观点. 把一个对象抽象成类,具体上就是把一个对象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抽象成属性和方法,也就是把一类事物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封装在一个类之中,程序就是多个对象和互相之间的通信组成的.
封装就是将一类事物的属性和行为抽象成一个类,使其属性私有化,行为公开化,提高了数据的隐秘性的同时,使代码模块化。这样做使得代码的复用性更高。
继承则是进一步将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和行为抽象成一个父类,而每一个子类是一个特殊的父类–有父类的行为和属性,也有自己特有的行为和属性。这样做扩展了已存在的代码块,进一步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
如果说封装和继承是为了使代码重用,那么多态则是为了实现接口重用。多态的一大作用就是为了解耦–为了解除父子类继承的耦合度。如果说继承中父子类的关系式IS-A的关系,那么接口和实现类之之间的关系式HAS-A。简单来说,多态就是允许父类引用(或接口)指向子类(或实现类)对象。很多的设计模式都是基于面向对象的多态性设计的。
面向对象具有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三大特性.封装隐蔽了对象内部不需要暴露的细节,使得内部细节的变动跟外界脱离,只依靠接口进行通信.封装性降低了编程的复杂性. 通过继承,使得新建一个类变得容易,一个类从派生类那里获得其非私有的方法和公用属性的繁琐工作交给了编译器. 而 继承和实现接口和运行时的类型绑定机制 所产生的多态,使得不同的类所产生的对象能够对相同的消息作出不同的反应,极大地提高了代码的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