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堆顶 小堆顶
构造堆
在构造有序堆时,我们开始只需要扫描一半的元素(n/2-1 ~ 0)即可,为什么?
因为(n/2-1)~0的节点才有子节点,如图1,n=8,(n/2-1) = 3 即3 2 1 0这个四个节点才有子节点
所以代码4~6行for循环的作用就是将3 2 1 0这四个节点从下到上,从右到左的与它自己的子节点比较并调整最终形成大顶堆,过程如下:
第一次for循环将节点3和它的子节点7 8的元素进行比较,最大者作为父节点(即元素60作为父节点)
【红色表示交换后的状态】
第二次for循环将节点2和它的子节点5 6的元素进行比较,最大者为父节点(元素80作为父节点)
第三次for循环将节点1和它的子节点3 4的元素进行比较,最大者为父节点(元素70作为父节点)
第四次for循环将节点0和它的子节点1 2的元素进行比较,最大者为父节点(元素80作为父节点)
(注意这里,元素20和元素80交换后,20所在的节点还有子节点,所以还要再和它的子节点5 6的元素进行比较,这就是28行代码 i = j 的原因)
至此有序堆已经构造好了!如下图:
调整堆
下面进行while循环
(1)堆顶元素80和尾40交换后-->调整堆
(2)堆顶元素70和尾30交换后-->调整堆
(3)堆顶元素60尾元素20交换后-->调整堆
(4)其他依次类推,最终已排好序的元素如下:
#include<stdio.h>
int c=0;
/*heapadjust()函数的功能是实现从a[m]到a[n]的数据进行调整,使其满足大顶堆的特性*/
/*a[]是待处理的数组,m是起始坐标, n是终止坐标*/
void heapadjust(int a[], int m, int n)
{
int i, temp;
temp=a[m];
for(i=2*m;i<=n;i*=2)//从m的左孩子开始
{
if(i+1<=n && a[i]<a[i+1])//如果左孩子小于右孩子,则将i++,这样i的值就是最大孩子的下标值
{
i++;
}
if(a[i]<temp)//如果最大的孩子小于temp,则不做任何操作,退出循环;否则交换a[m]和a[i]的值,将最大值放到a[i]处
{
break;
}
a[m]=a[i];
m=i;
}
a[m]=temp;
}
void crtheap(int a[], int n)//初始化创建一个大顶堆
{
int i;
for(i=n/2; i>0; i--)//n/2为最后一个双亲节点,依次向前建立大顶堆
{
heapadjust(a, i, n);
}
}
/*swap()函数的作用是将a[i]和a[j]互换*/
void swap(int a[], int i, int j)
{
int temp;
temp=a[i];
a[i]=a[j];
a[j]=temp;
c++;
}
void heapsort(int a[], int n)
{
int i;
crtheap(a, n);
for(i=n; i>1; i--)
{
swap(a, 1, i);//将第一个数,也就是从a[1]到a[i]中的最大的数,放到a[i]的位置
heapadjust(a, 1, i-1);//对剩下的a[1]到a[i-1],再次进行堆排序,选出最大的值,放到a[1]的位置
}
}
int main(void)
{
int i;
int a[10];
printf("任意输入10个数:");
for(i=0;i<10;i++)
{
scanf("%d",&a[i]);
}
printf("排序前:");
for(i=1;i<10;i++)
{
printf("%d",a[i]);
}
heapsort(a, 9);
printf("\n\n共交换数据%d次\n\n", c);
printf("排序后:");
for(i=1;i<10;i++)
{
printf("%d",a[i]);
}
printf("\n\n\n");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