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网卡绑定team和删除team

本文详细介绍如何在Linux系统中使用NetworkManager和team内核模块配置网络团队接口,包括创建team、设置IP、DNS、添加网卡及优先级调整,以及如何进行重启和检查状态。

前提:
yum -y install NetworkManager-team
modprobe team
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dispatcher.service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Manager-dispatcher.service
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service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Manager.service

1、查看现有网络连接:

nmcli con 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创建team,名称为team0
按照下面的语法,用 nmcli 命令为网络组接口创建一个连接。

#nmcli con add type team con-name CNAME ifname INAME [config JSON]

CNAME 指代连接的名称,INAME 是接口名称,JSON (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指定所使用的处理器(runner)。JSON语法格式如下:
‘{“runner”:{“name”:“METHOD”}}’
METHOD 是以下的其中一个:broadcast、activebackup、roundrobin、loadbalance 或者 lacp
这里我们创建“”activebackup“为例”

nmcli con add type team con-name team0 ifname team0 config '{"runner":{"name":"activebackup"}}'

3.设置team0的ip、gateway、dns,以及team的属性

nmcli con modify team0 ipv4.address "172.20.100.108/24" ipv4.gateway 172.20.100.254  ipv4.dns "219.141.136.10" ipv4.method manual

4、添加网卡ens192、ens224到team0中

nmcli con add type team-slave con-name team0-ens192 ifname ens192 master team0 
nmcli con add type team-slave con-name team0-ens224 ifname ens224 master team0 

5、将原有的ens192和ens224的网卡配置文件备份

mv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ns192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bak.ifcfg-ens192
mv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ns224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bak.ifcfg-ens224

6、设置优先级

echo TEAM_PORT_CONFIG='{"prio":100}' >>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team0-ens192
echo TEAM_PORT_CONFIG='{"prio":50}' >>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team0-ens224

7、重启网卡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

8、查看

teamdctl team0 state

删除

#delete team
#nmcli con show
#nmcli con delete team0
#nmcli con delete team0-enp192
#nmcli con delete team0-enp224
# mv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bak.ifcfg-enp192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np192
# mv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bak.ifcfg-enp224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np224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回答用户关于Linux操作系统中网卡绑定bondteam的区别的问题。首先,我应该回顾一下自己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可能需要查阅一些资料来确认最新的情况,因为技术总是在发展的。 我记得在Linux中,网卡绑定(NIC bonding)主要用于将多个物理网卡组合成一个逻辑接口,以提高带宽、冗余或负载均衡。常见的模式有active-backup、balance-rr等。而team是后来出现的一种替代方案,可能提供更灵活的功能。不过具体区别是什么,我需要详细整理一下。 首先,bonding是内核自带的,属于比较传统的技术。它通过内核模块实现,配置可能需要修改/etc/modprobe.d/的文件以及网络配置文件,比如在Debian系中编辑/etc/network/interfaces,或者在Red Hat系中使用ifcfg文件。而teaming据说是用户空间的守护进程(teamd)配合内核驱动实现的,这可能意味着配置方式不同,可能更灵活。 然后,功能上的区别。bonding支持的模式有七种,比如mode 0到mode 6,对应不同的负载均衡容错机制。而teaming支持的模式更多,可能包括一些bonding不支持的模式,比如广播(broadcast),或者更复杂的负载均衡策略。另外,teaming可能支持更复杂的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配置,或者更好的与网络交换机配合。 性能方面,bonding作为内核模块,可能在处理数据包时更高效,延迟更低。而teaming由于部分在用户空间处理,可能在极端情况下性能略低,但实际使用中差异可能不大,尤其在现代硬件上。 配置方式方面,bonding需要修改多个配置文件,比如加载bonding模块的参数,设置主接口从属接口。而teaming可能使用不同的工具,比如nmcli(NetworkManager的命令行工具)或者teamdctl来管理,这可能更直观一些,特别是对于使用NetworkManager的系统。 兼容性方面,bonding存在时间更长,可能在旧版本的内核或发行版中更稳定。而teaming需要较新的内核支持,比如从3.x版本开始引入,所以可能在旧系统上不可用。 另外,teaming可能支持更复杂的错误恢复机制,比如可以设置不同的运行器(runner)来处理不同的故障场景,而bonding的模式可能相对固定。例如,teaming的runner有activebackup、loadbalance、lacp等,类似于bonding的模式,但可能有更多的配置选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较新的Linux发行版中,比如RHEL/CentOS 7及以上,默认可能推荐使用teaming,但bonding仍然被支持。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过也有资料提到,teaming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弃用,或者bondingteam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总结起来,bondteam的主要区别在于实现方式(内核模块vs用户空间+内核驱动)、功能复杂度、配置工具灵活性、以及对新特性的支持。需要确认这些点是否准确,可能需要参考官方文档或可靠的技术文章。 在组织回答时,应该分点说明两者的区别,涵盖实现、功能、配置、性能、兼容性等方面,确保用户能够清晰理解。同时,可能需要给出使用场景的建议,比如传统环境用bond,需要高级功能用team。但要注意,可能有些信息已经过时,比如teaming的未来发展,是否有被弃用的情况,或者是否在某些发行版中更推荐bonding。比如,听说RHEL 7开始引入了team,但后来在RHEL 8可能又转而推荐使用bonding,或者两者并存?这点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 例如,查资料发现,Red Hat在RHEL 7中引入了teamd作为默认的网络聚合方法,但在后续版本中可能又恢复了对bonding的推荐,因为teaming的维护状态不佳。所以可能需要指出不同发行版或版本的差异,以及当前趋势。 因此,在回答中需要提到这些因素,并建议用户根据具体需求环境选择合适的方式,同时参考官方文档。</think>在Linux操作系统中,**网卡绑定(Bond)****TeamTeamd)**都是用于将多个物理网卡聚合为单一逻辑接口的技术,旨在提升带宽、冗余性或负载均衡能力。它们的核心区别如下: --- ### **1. 实现方式** - **Bond(传统绑定)** - **内核级实现**:通过内核模块(`bonding`)直接管理,数据处理路径在内核空间完成。 - **配置依赖**:需手动修改内核参数(如`/etc/modprobe.d/`配置)网络接口文件(如`ifcfg-bond0`)。 - **TeamTeamd)** - **用户空间+内核驱动**:由用户态守护进程`teamd`与内核模块协同工作,逻辑控制更灵活。 - **动态配置**:通常通过`NetworkManager`或`teamdctl`工具管理,支持运行时动态调整。 --- ### **2. 功能与模式** - **Bond** - **支持7种模式**: - `balance-rr`(轮询)、`active-backup`(主备)、`802.3ad`(LACP聚合)等。 - **功能局限**:模式固定,扩展性较差,复杂策略(如多网卡异构策略)支持有限。 - **Team** - **更丰富的模式(Runner)**: - 除类似Bond的模式外,新增`broadcast`(广播所有端口)、`loadbalance`(智能负载均衡)等。 - **灵活策略**:支持为不同流量类型(如TCP/UDP)设置独立策略,可组合多个Runner实现复杂逻辑。 --- ### **3. 性能与开销** - **Bond** - **高效低延迟**:因完全在内核层处理,适合高吞吐场景(如数据中心)。 - **Team** - **略高开销**:用户态与内核态交互可能引入微小延迟,但对多数场景影响不大。 --- ### **4. 配置复杂度** - **Bond** - **手动配置**:需编辑多个配置文件(如模块参数、网络脚本),重启服务生效。 - **示例配置**: ```bash # /etc/network/interfaces auto bond0 iface bond0 inet static address 192.168.1.10 netmask 255.255.255.0 slaves eth0 eth1 bond-mode active-backup ``` - **Team** - **工具化配置**:通过`nmcli`或`teamd`命令快速设置,支持热更新。 - **示例配置**: ```bash nmcli con add type team con-name team0 ifname team0 config '{"runner": {"name": "activebackup"}}' nmcli con add type team-slave con-name team0-port1 ifname eth0 master team0 ``` --- ### **5. 兼容性与维护状态** - **Bond** - **广泛支持**:所有主流Linux发行版默认集成,适合旧内核环境。 - **稳定但停滞**:功能更新较少,长期处于维护模式。 - **Team** - **较新内核需求**:需Linux 3.x+,部分发行版(如RHEL 7)曾默认推荐,但后续版本(如RHEL 8+)因维护问题**重新倾向Bond**。 - **未来不确定**:社区活跃度下降,可能逐步被替代。 --- ### **6. 使用场景建议** - **选择Bond**: - 需最大稳定性或兼容旧系统。 - 简单的主备冗余(`active-backup`)或标准LACP聚合(`802.3ad`)。 - **选择Team**: - 需要复杂策略(如混合负载均衡故障转移)。 - 使用较新发行版且接受潜在维护风险。 --- ### **总结** | **特性** | **Bond** | **Team** | |----------------|-------------------------|---------------------------| | **实现层** | 内核模块 | 用户态+内核驱动 | | **配置灵活性** | 低 | 高 | | **性能** | 更高效 | 略低(可忽略) | | **维护状态** | 稳定但停滞 | 部分发行版弃用 | | **适用场景** | 传统需求、高稳定性 | 复杂策略、新系统短期使用 | 建议根据实际需求及发行版支持情况选择,并参考官方文档(如[Red Hat Bonding指南](https://access.redhat.com/documentation/en-us/red_hat_enterprise_linux/8/html/configuring_and_managing_networking/configuring-network-bonding_configuring-and-managing-networking)或[Teamd文档](https://libteam.org/))进行配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