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复习十五(网络)

Java基础复习十五(网络)

网络通信

三大要素

  • 1.IP:可以在网络中唯一的标记一台主机 127.0.0.1(本地地址/本机地址/保留地址) java中将IP面向对象了–InetAddress
  • 2.端口:用来区分一台主机上的多个服务器(不可以重复) 取值范围:(0,65535) 注意点:在通信时两边的端口号要一致
  • 3.网络协议:相当于指定的一个统一的标准

七层协议

应用层:与其它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
​ 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示例:TELNET,HTTP,FTP,NFS,SMTP等。

表示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C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如果选择ASC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C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C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CII等。

会话层:它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消息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

传输层: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
​ 示例:TCP,UDP,SPX。

网络层:这层对端到端的包传输进行定义,它定义了能够标识所有结点的逻辑地址,还定义了路由实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为了适应最大传输单元长度小于包长度的传输介质,网络层还定义了如何将一个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数据链路层:**它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这些协议与被讨论的各种介质有关。示例:ATM,FDDI等。

物理层:OSI的物理层规范是有关传输介质的特性标准,这些规范通常也参考了其他组织制定的标准。连接头、帧、帧的使用、电流、编码及光调制等都属于各种物理层规范中的内容。物理层常用多个规范完成对所有细节的定义。示例:Rj45,802.3等。

URL和URI

  1. URL:统一资源定位器
  2. URI: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的功能:

可以通过它的方法直接获取网址的各个部分,还可以访问网络的资源。

public class Demo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URL url = new URL("https://www.bingbing.com:333/a/b?name=bing&age=18");
		System.out.println(url.getProtocol());//协议
		System.out.println(url.getPath());//资源路径
		System.out.println(url.getHost());//主机名/域名/IP地址
		System.out.println(url.getQuery());//查询条件
		System.out.println(url.getPort());//端口
		System.out.println(url.getDefaultPort());//默认端口    443
		//System.out.println(url.getContent());//查询的内容
		
		URL url2 = new URL("https://www.baidu.com");
		//System.out.println(url2.getContent());
		//URLConnection代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通信通道,这个类的实例可以用于读取或者写入url引入的资源
		URLConnection connection = url2.openConnection();
		
		//获取内部的字节输入流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connection.getInputStream();
		//进行读写
		byte[] arr = new byte[1024];
	     inputStream.read(arr);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arr,"utf8"));
	}
}

TCP与UDP的区别:

TCPUDP
是建立在连接的基础上建立在非连接的基础上
安全性更高安全性低
传输速度低传输速度高
适合传输数据量大的数据数据量小的数据

客户端(app/浏览器)

服务器端:!=主机

端口号:同一台主机上的每一个服务器都拥有自己的端口号,取值范围(0,65535),常用的端口:80,8080

  1. 要保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端口号一致
  2. 要保证同一台主机上的不同服务器端口号不同

模拟UDP通信

  • 1.创建UDP通信的对象-socket对象:对应的类是DatagramSocket.(用于UDP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 2.数据的准备-封装包:DatagramPacket(数据包,包括相关的属性,数据)

  • 3.发送数据,通过send方法

  • 4.关闭socket对象

    //客户端
    public class Demo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模拟UDP通信
    		//客户端
    		
    		 //* 1.创建UDP通信的对象-socket对象:对应的类是DatagramSocket.(用于UDP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DatagramSocket socket = new DatagramSocket();
    //		 * 2.数据的准备-封装包:DatagramPacket(数据包,包括相关的属性,数据)
    		 /* 打包
    		 * 参数一:要传输的数据
    		 * 参数二:数据的长度
    		 * 参数三:服务器所在主机的地址
    		 * 参数四:服务器的端口
    		 */
    		byte[] buf = "bingbing".getBytes();
    		DatagramPacket packet = new DatagramPacket(buf, buf.length, InetAddress.getLocalHost(), 20000);
    		 //* 3.发送数据,通过send方法
    		socket.send(packet);
    		 //* 4.关闭socket对象
    		socket.close();
    		 
    	}
    }
    
    
    package com.qf.tes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net.DatagramPacket;
    import java.net.DatagramSocket;
    import java.net.SocketException;
    
    /*
     * 作为UDP的服务器端
     */
    public class Demo5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服务器端:接收数据
    		/*
    		 * 1.创建socket对象,并绑定端口号---DatagramSocket
    		 * 2.创建包对象,创建空数组,准备接收传来的数据
    		 * 3.接收数据
    		 * 4.关闭相关的对象
    		 */
    		System.out.println("启动服务器成功,可以随时接收数据");
    		 // * 1.创建socket对象,并绑定端口号---DatagramSocket
    		DatagramSocket socket  = new DatagramSocket(20000);
    		 //* 2.创建包对象,创建空数组,准备接收传来的数据
    		byte[] buf = new byte[1024];
    		DatagramPacket packet = new DatagramPacket(buf, buf.length);
    		 //* 3.接收数据:当服务器运行起来,让他一直处于监听状态的方法
    		socket.receive(packet);
    		//显示所有数据
    		byte[] bytes = packet.getData();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bytes));
    		 //* 4.关闭相关的对象
    		socket.close();
    
    	}
    }
    
    

    //* 随时发随时收–使用UDP完成
    //客户端

    public class demo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创建UDP通信的对象-socket对象:对应的类是DatagramSocket.(用于UDP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DatagramSocket socket = new DatagramSocket();
            /* 2.数据的准备-封装包:DatagramPacket(数据包,包括相关的属性,数据)
    		 /* 打包
    		 * 参数一:要传输的数据
    		 * 参数二:数据的长度
    		 * 参数三:服务器所在主机的地址
    		 * 参数四:服务器的端口
    		 */
            BufferedReader buffered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String data = null;
            while((data = bufferedReader.readLine())!=null){
                DatagramPacket packet = new DatagramPacket(data.getbytes(),data.length,InetAddress.getLocalHost(),2000);
                 //* 3.发送数据,通过send方法
    			socket.send(packet);
    			
    			//当输入over的时候结束
    			if (data.equals("over")) {
    				break;
    			}
            }
            	 //* 4.关闭socket对象
    		socket.close();
        }
    }
    
    /*
     * 服务器端
     */
    public class Demo7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启动服务器成功,可以随时接收数据");
    		 // * 1.创建socket对象,并绑定端口号---DatagramSocket
    		DatagramSocket socket  = new DatagramSocket(20000);
    		//不断的接收数据
    		while (true) {
    			 //* 2.创建包对象,创建空数组,准备接收传来的数据
    			byte[] buf = new byte[1024];
    			DatagramPacket packet = new DatagramPacket(buf, buf.length);
    			 //* 3.接收数据:当服务器运行起来,让他一直处于监听状态的方法
    			socket.receive(packet);
    			//显示所有数据
    			byte[] bytes = packet.getData();
    			String data = new String(bytes);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bytes));
    			//当输入over的时候结束
    			if (data.trim().equals("over")) {
    				break;
    			}
    		}
    
    		 //* 4.关闭相关的对象
    		//socket.close();
    	}
    }
    
    

模拟TCP通信

  • 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通信的时候,对于客户端既要进行输入又要进行输出,所以在Socket对象的内部就内置了输入流和输出流,

  • 当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将数据放入socket对象的内部,将socket对象传到服务器端,相当于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建立了一个通道,

  • 两端使用同一个socket对象.

  • package tes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
    import java.net.InetAddress;
    import java.net.Socket;
    import java.net.UnknownHostException;
    
    /*
        客户端
     */
    public class demo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1.创建Socket对象并绑定端口,管理服务器主机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InetAddress.getLocalHost(),30000);
            //2.准备数据
            String data = "BigData1923,你好";
            //3.调用Socket内部的输出流向网络写数据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write(data.getBytes());
            //4.使用socket的输入流将服务器回传的信息打印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socket.getInputStream();
            //将内容打印到控制台
            byte[] arr = new byte[100];
            int num = inputStream.read(arr);
            String data1 = new String(arr,0,num);
            System.out.println(data1);
    
            socket.close();
        }
    }
    
    
    package tes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
    import java.net.ServerSocket;
    import java.net.Socket;
    
    /*
        服务器端
     */
    public class demo5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1.创建ServerSocket对象并设置端口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30000);
            //2.接收从客户端传来的socket对象
            Socket socket = serverSocket.accept();
            //3.使用socket的输入流卸货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socket.getInputStream();
            //将内容打印到控制台
            byte[] arr = new byte[100];
            int num = inputStream.read(arr);
            String data = new String(arr,0,num);
            System.out.println(data);
            //给客户端回发一个信息,告知接收成功
            //获取socket的输出流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write("你好,BigData1923".getBytes());
    
            //4.关闭资源
            serverSocket.close();
    
        }
    }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一个基于MATLAB实现的跨尺度注意力机制(CSA)结合Transformer编码器的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项目。项目旨在精准捕捉多尺度时间序列特征,提升多变量时间序列的预测性能,降低模型计算复杂度与训练时间,增强模型的解释性和可视化能力。通过跨尺度注意力机制,模型可以同时捕获局部细节和全局趋势,显著提升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文档还探讨了项目面临的挑战,如多尺度特征融合、多变量复杂依赖关系、计算资源瓶颈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项目模型架构包括跨尺度注意力机制模块、Transformer编码器层和输出预测层,文档最后提供了部分MATLAB代码示例。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尤其是熟悉MATLAB和深度学习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需要处理多变量、多尺度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场景,如金融市场分析、气象预测、工业设备监控、交通流量预测等;②希望深入了解跨尺度注意力机制和Transformer编码器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③希望通过MATLAB实现高效的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提升预测精度和模型解释性。 其他说明:此项目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径来处理复杂的时间序列数据,还推动了多领域多变量时间序列应用的创新。文档中的代码示例和详细的模型描述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和复现该项目,促进学术和技术交流。建议读者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数据集进行调试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预测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