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18.04 vmware vSphere Web Client 虚拟机扩容(添加磁盘)

本文介绍如何在Linux系统中进行磁盘分区、格式化、自动挂载等操作,并详细解析inode的概念及其作用,帮助读者理解文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过程记录

  1. 查看硬盘及分区信息
fdisk -l | grep sd

sda为第一块硬盘,sdb为第二块硬盘
sda1为第一块硬盘的第一块分区

获取文件系统类型、UUID

blkid /dev/sdb
  1. 格式化大容量磁盘
sudo mkfs.ext4  /dev/sdb
  1. 设置自动挂载
vi /etc/fstab

将/etc/sdb挂载在指定新建目录下

UUID=xxxxxxxxxxxxxxxxx            ext4    errors=remount-ro    0       1
/dev/sdb          ~/data          ext4    errors=remount-ro    0       1

将/etc/fstab的所有内容重新加载

mount -a

结果

/dev/sdb         98G   61M   93G   1% /home/engadmin/data

格式化大容量磁盘,系统会分配过多inode,为inode预留过多空间,导致磁盘空间占用特别大。


解释inode

参考博客:Linux的inode的理解

文件存储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的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sector组成一个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