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1.1组件化
就是"基础库"或者“基础组件",意思是把代码重复的部分提炼出一个个组件供给功能使用。
使用:Dialog,各种自定义的UI控件、能在项目或者不同项目重复应用的代码等等。
目的:复用,解耦。
依赖:组件之间低依赖,比较独立。
架构定位:纵向分层(位于架构底层,被其他层所依赖)。
1.2模块化
就是"业务框架"或者“业务模块",也可以理解为“框架”,意思是把功能进行划分,将同一类型的代码整合在一起,所以模块的功能相对复杂,但都同属于一个业务。
使用:按照项目功能需求划分成不同类型的业务框架(例如:注册、登录、外卖、直播.....)
目的:隔离/封装 (高内聚)。
依赖:模块之间有依赖的关系,可通过路由器进行模块之间的耦合问题。
架构定位:横向分块(位于架构业务框架层)。
1.3总结
其实组件相当于库,把一些能在项目里或者不同类型项目中可复用的代码进行工具性的封装。 而模块相应于业务逻辑模块,把同一类型项目里的功能逻辑进行进行需求性的封装。
2步骤
2.1新建module
具体步骤:new -> module -> Android Library -> 设置包名
设置包名的时候注意要在app模块的包名后追加。比如app模块的清单文件里包名是bai.bai.bai.demo,那么新建的demo(如baseModule)包名要是bai.bai.bai.demo.baseModule。如下图是已经建好的module。
2.2 baseModule模块填充数据
2.2.1、新建module后,在项目的settings.gradle文件里已经自动添加的baseModule为参加编译的模块(如下图),且只有包名没有默认的类,此时需要自己新建类,注册在本module的清单文件里注册。
2.2.2、保证baseModule的gradle里各种版本要与app模块的配置一样,否则会报错。
2.3 app模块设置
在app模块的gradle里添加依赖:dependencies {}里添加 implementation project(':baseModule')并重新编译sync,否则引用不到baseModule模块里的类。
2.4 单独运行Module
2.4.1 如果要单独运行某个module,在setting.gradle把多余模块去掉,但是要保证该模块所依赖的module不可去掉,否则报错。
2.4.2 在该module下找个入口activity,把注册放到app模块下,并设置为launcher入口
2.4.3 单独运行的话,是引用不到没有参与编译的模块里的类的,比如单独运行A模块,点击A模块的一个按钮跳转到B模块的一个界面,此时会报错,因为会找不到类。所以此时要判断要跳转的界面是否能找到。针对于这个问题有个插件ARouter,这个是通过字符串找activity的,如果找不到会返回找不到,但是不会奔溃。
2.5 ARouter
2.5.1 添加依赖:kapt 'com.alibaba:arouter-compiler:1.1.4'
2.5.2 在有跳转逻辑的activity上添加注解Route
2.5.3 跳转界面:可以带参数,也可以不带
参考:https://www.jianshu.com/p/cac0beae8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