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之HTTP协议

本文详细介绍了HTTP协议的组成,包括常用的方法如GET、POST,以及HTTP请求与响应报文的格式。讨论了HTTP 1.1的特性、HTTP 2.0的改进,如二进制分帧和多路复用,以及QUIC协议如何解决HTTP 2.0的队首阻塞问题。还提及了HTTP的会话机制,如Cookie和Session。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HTTP协议的组成

1、常用的HTTP方法有哪些?
GET:用于请求访问已经被URI(统一资源标识符)识别的资源,可以通过URL传参给服务器。
POST:用于传输信息给服务器,主要功能与GET方法类似,但一般推荐使用POST方式。
PUT:传输文件,报文主体中包含文件内容,保存到对应URI位置。
HEAD:获得报文首部,与GET方法类似,只是不返回报文主体,一般用于验证URI是否有效。
DELET:删除文件,与PUT方法相反,删除对应URI位置的文件。
OPTION:查询相应URI支持的HTTP方法。

2、GET方法与POST方法的区别
区别一:
get重点在从服务器上获取资源,post重点在向服务器发送数据;
区别二:
get传输数据是通过URL请求,以field(字段)= value的形式,置于URL后,并用"?“连接,多个请求数据间用”&"连接,如http://127.0.0.1/Test/login.action?name=admin&password=admin,这个过程用户是可见的;
post传输数据通过Http的post机制,将字段与对应值封存在请求实体中发送给服务器,这个过程对用户是不可见的;
区别三:
Get传输的数据量小,因为受URL长度限制,但效率较高;
Post可以传输大量数据,所以上传文件时只能用Post方式;
区别四:
get是不安全的,因为URL是可见的,可能会泄露私密信息,如密码等;
post较get安全性较高;
区别五:
get方式只能支持ASCII字符,向服务器传的中文字符可能会乱码。
post支持标准字符集,可以正确传递中文字符。
区别六:
于GET方式的请求,浏览器会把http header和data一并发送出去,服务器响应200(返回数据);
而对于POST,浏览器先发送header,服务器响应100 continue,浏览器再发送data,服务器响应200 ok(返回数据)。
什么时候用post

  • 请求的结果有持续性的副作用,例如,数据库内添加新的数据行。

  • 若使用GET方法,则表单上收集的数据可能让URL过长。

  • 要传送的数据不是采用7位的ASCII编码。

3、HTTP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格式
请求报文包含三部分:
a、请求行:包含请求方法、URI、HTTP版本信息
b、请求首部字段
c、请求内容实体
响应报文包含三部分:
a、状态行:包含HTTP版本、状态码、状态码的原因短语
b、响应首部字段
c、响应内容实体

4、常见的HTTP相应状态码
返回的状态
1xx:指示信息–表示请求已接收,继续处理
2xx:成功–表示请求已被成功接收、理解、接受
3xx:重定向–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4xx:客户端错误–请求有语法错误或请求无法实现
5xx:服务器端错误–服务器未能实现合法的请求

200:请求被正常处理
204:请求被受理但没有资源可以返回
206:客户端只是请求资源的一部分,服务器只对请求的部分资源执行GET方法,相应报文中通过Content-Range指定范围的资源。
301:永久性重定向
302:临时重定向
303:与302状态码有相似功能,只是它希望客户端在请求一个URI的时候,能通过GET方法重定向到另一个URI上
304:发送附带条件的请求时,条件不满足时返回,与重定向无关
307:临时重定向,与302类似,只是强制要求使用POST方法
400:请求报文语法有误,服务器无法识别
401:请求需要认证
403:请求的对应资源禁止被访问
404:服务器无法找到对应资源
500:服务器内部错误
503:服务器正忙

5、HTTP1.1版本新特性
a、默认持久连接节省通信量,只要客户端服务端任意一端没有明确提出断开TCP连接,就一直保持连接,可以发送多次HTTP请求
b、管线化,客户端可以同时发出多个HTTP请求,而不用一个个等待响应
c、断点续传原理

6、常见HTTP首部字段
a、通用首部字段(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都会使用的首部字段)
Date:创建报文时间
Connection:连接的管理
Cache-Control:缓存的控制
Transfer-Encoding:报文主体的传输编码方式
b、请求首部字段(请求报文会使用的首部字段)
Host:请求资源所在服务器
Accept:可处理的媒体类型
Accept-Charset:可接收的字符集
Accept-Encoding:可接受的内容编码
Accept-Language:可接受的自然语言
c、响应首部字段(响应报文会使用的首部字段)
Accept-Ranges:可接受的字节范围
Location:令客户端重新定向到的URI
Server:HTTP服务器的安装信息
d、实体首部字段(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的的实体部分使用的首部字段)
Allow:资源可支持的HTTP方法
Content-Type:实体主类的类型
Content-Encoding:实体主体适用的编码方式
Content-Language:实体主体的自然语言
Content-Length:实体主体的的字节数
Content-Range:实体主体的位置范围,一般用于发出部分请求时使用

7、HTTP的缺点与HTTPS
a、通信使用明文不加密,内容可能被窃听
b、不验证通信方身份,可能遭到伪装
c、无法验证报文完整性,可能被篡改
HTTPS就是HTTP加上加密处理(一般是SSL安全通信线路)+认证+完整性保护

HTTP 请求的发送

HTTP 协议是基于 TCP 协议的,所以它使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发送请求,通过 stream 二进制流的方式传给对方。当然,到了 TCP 层,它会把二进制流变成一个的报文段发送给服务器。
在发送给每个报文段的时候,都需要对方有一个回应 ACK,来保证报文可靠地到达了对方。如果没有回应,那么 TCP 这一层会进行重新传输,直到可以到达。同一个包有可能被传了好多次,但是 HTTP 这一层不需要知道这一点,因为是 TCP 这一层在埋头苦干。
TCP 层发送每一个报文的时候,都需要加上自己的地址(即源地址)和它想要去的地方(即目标地址),将这两个信息放到 IP 头里面,交给 IP 层进行传输。
IP 层需要查看目标地址和自己是否是在同一个局域网。如果是,就发送 ARP 协议来请求这个目标地址对应的 MAC 地址,然后将源 MAC 和目标 MAC 放入 MAC 头,发送出去即可;如果不在同一个局域网,就需要发送到网关,还要需要发送 ARP 协议,来获取网关的 MAC 地址,然后将源 MAC 和网关 MAC放入 MAC 头,发送出去。
网关收到包发现 MAC 符合,取出目标 IP 地址,根据路由协议找到下一跳的路由器,获取下一跳路由器的 MAC 地址,将包发给下一跳路由器。
这样路由器一跳一跳终于到达目标的局域网。这个时候,最后一跳的路由器能够发现,目标地址就在自己的某一个出口的局域网上。于是,在这个局域网上发送 ARP,获得这个目标地址的 MAC 地址,将包发出去。
目标的机器发现 MAC 地址符合,就将包收起来;发现 IP 地址符合,根据 IP 头中协议项,知道自己上
一层是 TCP 协议,于是解析 TCP 的头,里面有序列号,需要看一看这个序列包是不是我要的,如果是就放入缓存中然后返回一个 ACK,如果不是就丢弃。
TCP 头里面还有端口号,HTTP 的服务器正在监听这个端口号。于是,目标机器自然知道是 HTTP 服务器这个进程想要这个包,于是将包发给 HTTP 服务器。HTTP 服务器的进程看到,原来这个请求是要访问一个网页,于是就把这个网页发给客户端。

HTTP 返回的构建

HTTP 的返回报文也是有一定格式的。这也是基于 HTTP 1.1 的。

图片
构造好了返回的 HTTP 报文,接下来就是把这个报文发送出去。还是交给 Socket 去发送,还是交给TCP 层,让 TCP 层将返回的 HTML,也分成一个个小的段,并且保证每个段都可靠到达。
这些段加上 TCP 头后会交给 IP 层,然后把刚才的发送过程反向走一遍。虽然两次不一定走相同的路径,但是逻辑过程是一样的,一直到达客户端。
客户端发现 MAC 地址符合、IP 地址符合,于是就会交给 TCP 层。根据序列号看是不是自己要的报文段,如果是,则会根据 TCP 头中的端口号,发给相应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浏览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也在监听某个端口。
当浏览器拿到了 HTTP 的报文。发现返回“200”,一切正常,于是就从正文中将 HTML 拿出来。
HTML 是一个标准的网页格式。浏览器只要根据这个格式,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彩的网页。

HTTP 2.0

当然 HTTP 协议也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在 HTTP1.1 基础上便有了 HTTP 2.0。
HTTP 1.1 在应用层以纯文本的形式进行通信。每次通信都要带完整的 HTTP 的头,而且不考虑 pipeline模式的话,每次的过程总是像上面描述的那样一去一回。这样在实时性、并发性上都存在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HTTP 2.0 会对 HTTP 的头进行一定的压缩,将原来每次都要携带的大量 key value在两端建立一个索引表,对相同的头只发送索引表中的索引。
另外,HTTP 2.0 协议将一个 TCP 的连接中,切分成多个流,每个流都有自己的 ID,而且流可以是客户端发往服务端,也可以是服务端发往客户端。它其实只是一个虚拟的通道。流是有优先级的。
HTTP 2.0 还将所有的传输信息分割为更小的消息和帧,并对它们采用二进制格式编码。常见的帧有Header 帧,用于传输 Header 内容,并且会开启一个新的流。再就是Data 帧,用来传输正文实体。多个 Data 帧属于同一个流。
通过这两种机制,HTTP 2.0 的客户端可以将多个请求分到不同的流中,然后将请求内容拆成帧,进行二进制传输。这些帧可以打散乱序发送, 然后根据每个帧首部的流标识符重新组装,并且可以根据优先级,决定优先处理哪个流的数据。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的一个页面要发送三个独立的请求,一个获取 css,一个获取 js,一个获取图片 jpg。如果使用HTTP 1.1 就是串行的,但是如果使用 HTTP 2.0,就可以在一个连接里,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或回应,而且不用按照顺序一对一对应。
图片
HTTP 2.0 其实是将三个请求变成三个流,将数据分成帧,乱序发送到一个 TCP 连接中。
图片
HTTP 2.0 成功解决了 HTTP 1.1 的队首阻塞问题,同时,也不需要通过 HTTP 1.x 的 pipeline 机制用多条 TCP 连接来实现并行请求与响应;减少了 TCP 连接数对服务器性能的影响,同时将页面的多个数据css、js、 jpg 等通过一个数据链接进行传输,能够加快页面组件的传输速度。

QUIC协议

HTTP2.0 也是基于TCP协议的,tcp协议在处理包时是有严格顺序的
当其中一个数据包遇到问题,TCP连接需要等待找个包完成重传之后才能继续进行,虽然HTTP2.0通过多个stream,使得逻辑上一个tcp连接上的并行内容,进行多路数据的传输,然而这中间没有关联的数据,一前一后,前面stream2的帧没有收到,后面stream1的帧也会因此堵塞
于是google的 QUIC协议从TCP切换到UDP

  • 机制一:自定义连接机制

一条tcp连接是由四元组标识的,分别是源ip、源端口、目的ip,目的端口,一旦一个元素发生变化时,就会断开重连,重新连接。在次进行三次握手,导致一定的延时。
在TCP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基于UDP,就可以在QUIC自己的逻辑里面维护连接的机制,不再以四元组标识,而是以一个64位的随机数作为ID来标识,而且UDP是无连接的,所以当ip或者端口变化的时候,只要ID不变,就不需要重新建立连接

  • 机制二:自定义重传机制

tcp为了保证可靠性,通过使用序号和应答机制,来解决顺序问题和丢包问题
任何一个序号的包发过去,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应答,否则一旦超时,就会重发这个序号的包,通过自适应重传算法(通过采样往返时间RTT不断调整),
但是,在TCP里面超时的采样存在不准确的问题。例如发送一个包,序号100,发现没有返回,于是在发送一个100,过一阵返回ACK101.客户端收到了,但是往返的时间是多少,没法计算。是ACK到达的时候减去第一还是第二。
QUIC也有个序列号,是递增的,任何一个序列的包只发一次,下次就要加一,这样计算RTT就更准确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包100和包101发送的是同样的内容呢?quic定义了一个offset概念。QUIC既然是面向连接的,也就像TCP一样,是一个数据流,发送的数据在这个数据流里面有个偏移量offset,可以通过offset查看数据发送到了那里,这样只有这个offset的包没有来,就要重发。如果来了,按照offset拼接,还是能够拼成一个流。
图片

  • 机制三:无阻塞的多路复用

有了自定义的连接和重传机制,就可以解决上面HTTP2.0的多路复用问题
同HTTP2.0一样,同一条 QUIC连接上可以创建多个stream,来发送多个HTTP请求,但是,QUIC是基于UDP的,一个连接上的多个stream之间没有依赖。这样,假如stream2丢了一个UDP包,后面跟着stream3的一个UDP包,虽然stream2的那个包需要重新传,但是stream3的包无需等待,就可以发给用户。

  • 机制四:自定义流量控制

TCP的流量控制是通过滑动窗口协议。QUIC的流量控制也是通过window_update,来告诉对端它可以接受的字节数。但是QUIC的窗口是适应自己的多路复用机制的,不但在一个连接上控制窗口,还在一个连接中的每个steam控制窗口。在TCP协议中,接收端的窗口的起始点是下一个要接收并且ACK的包,即便后来的包都到了,放在缓存里面,窗口也不能右移,因为TCP的ACK机制是基于序列号的累计应答,一旦ACK了一个序列号,就说明前面的都到了,所以是要前面的没到,后面的到了也不能ACK,就会导致后面的到了,也有可能超时重传,浪费带宽
QUIC的ACK是基于offset的,每个offset的包来了,进了缓存,就可以应答,应答后就不会重发,中间的空档会等待到来或者重发,而窗口的起始位置为当前收到的最大offset,从这个offset到当前的stream所能容纳的最大缓存,是真正的窗口的大小,显然,那样更加准确。

会话机制

HTTP作为无状态协议,必然需要在某种方式保持连接状态。这里简要介绍一下Cookie和Session。

Cookie

Cookie是客户端保持状态的方法。

Cookie简单的理解就是存储由服务器发至客户端并由客户端保存的一段字符串。为了保持会话,服务器可以在响应客户端请求时将Cookie字符串放在Set-Cookie下,客户机收到Cookie之后保存这段字符串,之后再请求时候带上Cookie就可以被识别。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Cookie在客户端的保存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会话Cookie一种是持久Cookie,会话Cookie就是将服务器返回的Cookie字符串保持在内存中,关闭浏览器之后自动销毁,持久Cookie则是存储在客户端磁盘上,其有效时间在服务器响应头中被指定,在有效期内,客户端再次请求服务器时都可以直接从本地取出。需要说明的是,存储在磁盘中的Cookie是可以被多个浏览器代理所共享的。

Session

Session是服务器保持状态的方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Session保存在服务器上,可以保存在数据库、文件或内存中,每个用户有独立的Session用户在客户端上记录用户的操作。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用户有一个独一无二的Session ID作为Session文件的Hash键,通过这个值可以锁定具体的Session结构的数据,这个Session结构中存储了用户操作行为。

当服务器需要识别客户端时就需要结合Cookie了。每次HTTP请求的时候,客户端都会发送相应的Cookie信息到服务端。实际上大多数的应用都是用Cookie来实现Session跟踪的,第一次创建Session的时候,服务端会在HTTP协议中告诉客户端,需要在Cookie里面记录一个Session ID,以后每次请求把这个会话ID发送到服务器,我就知道你是谁了。如果客户端的浏览器禁用了Cookie,会使用一种叫做URL重写的技术来进行会话跟踪,即每次HTTP交互,URL后面都会被附加上一个诸如sid=xxxxx这样的参数,服务端据此来识别用户,这样就可以帮用户完成诸如用户名等信息自动填入的操作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