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mpeg音频编码实验

本文介绍了MPEG-1层二编码器的基本原理,包括多相滤波器组、心理声学模型和比特分配器的工作过程。通过实验步骤,详细阐述了音频编码的设计思想和实现细节,展示了在压缩过程中如何利用人耳的掩蔽效应去除冗余信息,以达到良好的压缩效果。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基本原理

  • 音频信号
    通常将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在20hz-20khz的声波称为声音信号,声音振动被拾音器转化为的电信号称为音频信号。人说话的信号频率在300hz到3000hz,将该频段的信号称为语音信号。
  • 压缩的可行性
    声音信号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在不同的分析域冗余的表现不同,结合时域和频率域可以较好的去除冗余。在时域,信号的幅度分度非均匀,小幅度样值出现概率比大幅度样值出现概率高;语音信号变化比较缓慢,各信号样值间的相关性较强,可以用差分编码去除冗余。在频域,长时功率谱函数分布非均匀,低频能量高,高频能量低。
    声音中存在一些人耳感觉不到的部分,根据人耳的心理听觉模型可以找出这部分冗余信息,并把它去除掉,而不影响人的听觉效果。
  • MPEG-1 层二编码器原理
    这里写图片描述
    多相滤波器组:将pcm样本变换到32个子带的频域信号,如果输入的采样频率为48khz,那么子带宽度为48/(2*32)=0.75hz;其中48/2表示信号的最高频率。
    心理声学模型:计算信号中不可感知的部分,利用人耳的掩蔽效应,找到声音信号中冗余的部分。
    比特分配器:根据心理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为每个子带信号分配比特数。
    装帧:根据MPEG-1的编码格式产生兼容的比特流。

二、实验步骤

  • 理解程序设计的整体框架
  • 理解感知音频编码的设计思想
  • 理解心理声学模型的实现过程
  • 理解码率分配的实现思路
  • 输出音频的采样率和目标码率
  • 选择其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