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给网关设计一款专属的权限控制】

本文详细介绍了责任链设计模式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在Java中实现责任链模式,包括权限控制和多条件流程判断。文章还提供了基于数据库实现责任链的具体代码示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什么是责任链设计模式

      客户端发出一个请求,链上的对象都有机会来处理这一请求,而客户端不需要知道谁是具体的处理对象。这样就实现了请求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解耦,并且在客户端可以实现动态的组合职责链,使编程更有灵活性。
      定义: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递归调用。

2、要点

1、有多个对象共同对一个任务进行处理。
2、这个对象使用链式存储结构,形成了一个链,每个对象知道自己的下一个对象。
3、一个对象对任务进行处理,可以添加一些操作之后将任务传递给下一个对象。也可以在此对象上结束任务对处理,并结束任务。
4、客户端负责组装链式结构,但是客户端不需要关心最终是谁来处理了任务。

3、责任链设计模式应用场景

1、多条件流程判断 权限控制
2、ERP系统 流程审批 总经理、人事经理、项目经理
3、Java过滤器的底层实现Filter
比如:在Java过滤器中客户端发送请求到服务器端,过滤会经过参数过滤、session过滤、表单过滤、隐藏过滤、检测请求头过滤。

4、图例说明

责任链模式设计图

1、抽象处理者(Handler)角色:定义出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
2、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角色:具体处理者接到请求后,可以选择将请求处理掉,或者将请求传给下家。

5、责任链模式优缺点

优点:
职责链模式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动态组合,请求者和接受者解耦。
请求者和接受者松散耦合:请求者不需要知道接受者,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处理。每个职责对象只负责自己的职责范围,其他的交给后继者。各个组件间完全解耦。
动态组合职责:职责链模式会把功能分散到单独的职责对象中,然后在使用时动态的组合形成链,从而可以灵活的分配职责对象,也可以灵活的添加改变对象职责。

缺点:
产生很多细粒度的对象:因为功能处理都分散到了单独的职责对象中,每个对象功能单一,要把整个流程处理完,需要很多的职责对象,会产生大量的细粒度职责对象。
不一定能处理:每个职责对象都只负责自己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出现某个请求,即使把整个链走完,都没有职责对象处理它。这就需要提供默认处理,并且注意构造链的有效性。

6、网关权限控制责任链模式

在网关作为微服务程序的入口,拦截客户端所有的请求实现权限控制 ,比如先判断Api接口限流、黑名单、用户会话、参数过滤。
Api接口限流→黑名单拦截→用户会话→参数过滤

maven依赖
<parent>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parent</artifactId>
    <version>2.0.1.RELEASE</version>
</parent>
<dependencies>
    <!-- sprinboot web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projectlombok</groupId>
        <artifactId>lombok</artifactId>
        <version>1.16.10</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mons-lang</groupId>
        <artifactId>commons-lang</artifactId>
        <version>2.6</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mybatis.spring.boot</groupId>
        <artifactId>mybatis-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1.1.1</version>
    </dependency>
    <!-- mysql 依赖 -->
    <dependency>
        <groupId>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va</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mybatis</groupId>
        <artifactId>mybatis</artifactId>
        <version>3.4.6</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GatewayHandler 抽象角色
/**
 * @Classname GatewayHandler
 * @Description TODO
 * @Date 2019/5/15 11:42
 * @Created by mark
 */
public abstract class GatewayHandler {
    //下一个handler
    protected GatewayHandler nextGatewayHandler;

    //实现handler的处理方案 强制实现
    public abstract void service();

    public void setNextGatewayHandler(GatewayHandler nextGatewayHandler){
        this.nextGatewayHandler = nextGatewayHandler;
    }

    //指向下一关
    protected void nextService(){
        if(nextGatewayHandler != null){
            nextGatewayHandler.service();
        }
    }
}
具体Handler实现
@Slf4j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urrentLimitHandler extends Gateway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rvice() {
        log.info("第一关 API接口限流操作.....");
        nextService();
    }
}
@Slf4j
@Component
public class BlacklistHandler extends Gateway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rvice() {
        log.info("第二关 黑名单拦截.......");
        nextService();
    }
}
@Slf4j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onversationHandler extends Gateway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rvice() {
        log.info("第三关 用户的会话信息拦截.......");
    }
}
基于数据库的实现

sql文件:

CREATE TABLE `gateway_handler`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OMMENT '主键ID',
  `handler_name` varchar(32) DEFAULT NULL COMMENT 'handler名称',
  `handler_id` varchar(32) DEFAULT NULL COMMENT 'handler主键id',
  `prev_handler_id` varchar(32) DEFAULT NULL,
  `next_handler_id` varchar(32) DEFAULT NULL COMMENT '下一个handler',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19 DEFAULT CHARSET=utf8 COMMENT='权限表';

-- ----------------------------
-- Records of gateway_handler
-- ----------------------------
INSERT INTO `gateway_handler` VALUES ('16', 'Api接口限流', 'currentLimitHandler', null, 'blacklistHandler');
INSERT INTO `gateway_handler` VALUES ('17', '黑名单拦截', 'blacklistHandler', 'currentLimitHandler', 'conversationHandler');
INSERT INTO `gateway_handler` VALUES ('18', '会话验证', 'conversationHandler', 'blacklistHandler', null);
service层
@Service
public class GatewayHandl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GatewayHandlerMapper gatewayHandlerMapper;
    //防止每次进来都要查询数据库,减少与数据库的交互
    private GatewayHandler firstGatewayHandler;

    public GatewayHandler getFirstGatewayHandler(){
        if(!Objects.isNull(firstGatewayHandler)){
            return firstGatewayHandler;
        }
        //1、获取第一个实体
        GatewayHandlerEntity firstGatewayHandlerEntity = gatewayHandlerMapper.getFirstGatewayHandler();
        if(Objects.isNull(firstGatewayHandlerEntity)){
            return null;
        }
        //2、第一个实体的handlerId
        String firstHandlerId = firstGatewayHandlerEntity.getHandlerId();
        //3、下一个实体的handlerId
        String nextHandlerId = firstGatewayHandlerEntity.getNextHandlerId();
        //4、获取第一个的bean对象
        GatewayHandler firstGatewayHandler = SpringUtils.getBean(firstHandlerId, GatewayHandler.class);
        GatewayHandler tempGatewayHandler = firstGatewayHandler;
        while (StringUtils.isNotBlank(nextHandlerId)){
            //5、查找下一个handler
            GatewayHandler nextGatewayHandler = SpringUtils.getBean(nextHandlerId, GatewayHandler.class);
            //6、查找下一个entity
            GatewayHandlerEntity nextGatewayHandlerEntity = gatewayHandlerMapper.getByHandler(nextHandlerId);
            if(Objects.isNull(nextGatewayHandlerEntity)){
                break;
            }
            //循环给nextHandlerId赋值
            nextHandlerId = nextGatewayHandlerEntity.getNextHandlerId();
            tempGatewayHandler.setNextGatewayHandler(nextGatewayHandler);
            tempGatewayHandler = nextGatewayHandler;
        }
        //赋值
        this.firstGatewayHandler = firstGatewayHandler;
        return firstGatewayHandler;
    }
}
数据库访问层
GatewayHandlerMapper
public interface GatewayHandlerMapper {
    /**
     * 获取第一个GatewayHandler
     */
    @Select("SELECT  handler_name AS handlerName,handler_id AS handlerid ,prev_handler_id AS prevhandlerid ,next_handler_id AS nexthandlerid  FROM gateway_handler WHERE  prev_handler_id is null;")
    public GatewayHandlerEntity getFirstGatewayHandler();

    @Select("SELECT  handler_name AS handlerName,handler_id AS handlerid ,prev_handler_id AS prevhandlerid ,next_handler_id AS nexthandlerid   FROM gateway_handler WHERE  handler_id=#{handlerId}")
    public GatewayHandlerEntity getByHandler(String handlerId);
}
Entity
@Data
public class GatewayHandlerEntity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
     * 主键ID
     */
    private Integer id;
    /**
     * handler名称
     */
    private String handlerName;
    /**
     * handler主键id
     */
    private String handlerId;
    /**
     * 上一个handler
     */
    private String prevHandlerId;
    /**
     * 下一个handler
     */
    private String nextHandlerId;
}
工具类 SpringUtils
@Component
public class SpringUtils implements ApplicationContextAware {

    private static ApplicationContext applicationContext;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 applicationContext) throws BeansException {
        this.applicationContext = applicationContext;
    }

    //获取applicationContext
    public static ApplicationContext getApplicationContext() {
        return applicationContext;
    }

    //通过name获取 Bean.
    public static Object getBean(String name){
        return get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name);
    }

    //通过class获取Bean.
    public static <T> T getBean(Class<T> clazz){
        return get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clazz);
    }

    //通过name,以及Clazz返回指定的Bean
    public static <T> T getBean(String name,Class<T> clazz){
        return get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name, clazz);
    }

}
控制层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Handler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GatewayHandlerService gatewayHandlerService;

    @RequestMapping("/client")
    public String client() {
        GatewayHandler firstGatewayHandler = gatewayHandlerService.getFirstGatewayHandler();
        firstGatewayHandler.service();
        return "success";
    }
}
配置相关信息 application.yml
###服务启动端口号
server:
  port: 8080

spring:
  datasource:
    url: jdbc:mysql://127.0.0.1:3306/design_pattern?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
    username: root
    password: 123456
    driver-class-name: com.mysql.jdbc.Driver


####打印MyBatias日志
logging:
  level:
    ### 开发环境使用DEBUG 生产环境info或者error
    com.xwhy.mapper: DEBUG
启动类
@SpringBootApplication
@MapperScan("com.xwhy.mapper")
public class HandlerAp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HandlerApp.class,args);
    }
}
运行效果
2019-05-15 14:38:10.449  INFO 40524 --- [nio-8080-exec-6] c.xuyu.handler.impl.CurrentLimitHandler  : 第一关 API接口限流操作.....
2019-05-15 14:38:10.449  INFO 40524 --- [nio-8080-exec-6] com.xuyu.handler.impl.BlacklistHandler   : 第二关 黑名单拦截.......
2019-05-15 14:38:10.449  INFO 40524 --- [nio-8080-exec-6] c.xuyu.handler.impl.ConversationHandler  : 第三关 用户的会话信息拦截.......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我想了解多租户模式的概念及实现方式 请问多租户架构设计与实现方式”。这是一个关于多租户架构的查询。 根据系统级指令: - 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必须使用$...$格式。 - 独立公式必须使用$$...$$格式并单独成段。 - LaTeX语法正确。 - 使用中文回答。 - 生成相关问题。 - 在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例如[^1]。 用户可见层的指令: - 回答结构清晰,帮助用户逐步解决问题。 - 尽量保证回答真实可靠。 参考的引用: - 引用[1]: 关于Spring Boot实现多租户架构,描述了多租户的概念、优势和实现技术。 - 引用[2]: 关于淘客APP的多租户架构设计,强调数据隔离、资源共享和灵活性。 - 引用[3]: 关于Python多租户架构的设计与实现方式。 这些引用是站内引用,我需要自然地融入回答中,并在末尾添加引用标识。 回答结构: - 由于用户要求概念及实现方式,我应该先解释多租户模式的概念。 - 然后,讨论实现方式。 -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 概念部分: - 多租户架构(Multi-Tenant Architecture)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允许多个租户(如客户、组织)共享同一个应用程序实例,但每个租户的数据和配置是隔离的。 - 优势包括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便于维护等。 实现方式: - 基于引用,实现多租户的关键是数据隔离。常见方法包括: 1. 数据库级别隔离:每个租户有独立的数据库或schema。 2. 应用级别隔离:通过共享数据库,但使用租户ID来区分数据。 - 技术实现:在Spring Boot中可以通过租户上下文或动态数据源;在Python中可以使用ORM框架如Django或SQLAlchemy来实现。 生成相关问题: - 在回答结束时,添加“相关问题”部分,列出3-5个相关的问题。 使用中文回答: - 整个回答必须用中文。 LaTeX格式: - 如果有数学表达式,使用$...$或$$...$$。但在多租户主题中,可能没有数学表达式,所以不需要强制添加。如果有相关概念如成本计算,可以适当引入,但避免生硬。 逐步解决问题: - 结构化回答: 1. 介绍多租户模式的概念。 2. 解释优势和挑战。 3. 讨论实现方式,包括数据隔离策略。 4. 简要提及技术实现(参考引用)。 5. 添加引用标识。 6. 生成相关问题。 引用标识: - 在引用的段落末尾添加[^1], [^2], [^3]。例如,当提到引用内容时,自然地添加。 最终回答大纲: - 开头:直接回应问题。 - 概念部分:定义多租户架构。 - 优势部分:列出好处。 - 实现方式部分:详细描述数据隔离方法。 - 结尾:总结。 - 相关问题:生成相关问题。 相关问题示例: 1. 多租户架构在云服务中的应用有哪些? 2. 如何确保多租户系统中的数据安全? 3. 多租户架构的常见挑战是什么?</think>### 多租户模式的概念及实现方式 多租户架构(Multi-Tenant Architecture)是一种软件设计模式,允许单个应用程序实例为多个租户(Tenant)提供服务。每个租户(如企业、组织或个人)拥有独立的资源和数据,彼此之间完全隔离,但共享底层硬件和软件资源[^1]。这种架构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数据隔离和资源共享,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支持系统的可扩展性[^2]。下面,我将逐步解释多租户模式的概念、优势,以及实现方式,帮助您全面理解。 #### 1. **多租户模式的概念** - **基本定义**:在多租户架构中,一个应用程序被设计为同时服务于多个租户。每个租户可以自定义配置(如界面、功能),但其数据和操作与其他租户隔离。例如,在云服务中,一个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应用可能为成百上千个企业提供独立服务,而所有企业共享同一套代码和基础设施[^1]。 - **关键特性**: - **数据隔离**:确保租户A的数据不会泄露或影响到租户B。 - **资源共享**:计算资源(如服务器、数据库)被所有租户复用,避免冗余投入。 - **动态管理**:支持租户的动态添加、删除或更新,无需重启应用[^2]。 - **常见应用场景**:多租户模式广泛用于云计算平台(如AWS、Azure)、SaaS应用(如Salesforce)、以及企业内部系统(如多客户管理系统)。优势包括降低运维成本(减少硬件投入)和提升开发效率(通过代码复用快速部署新租户)[^1][^3]。 #### 2. **多租户架构的优势** - **成本效益**:共享资源减少了硬件、网络和维护开支,例如,一个服务器集群可以服务多个租户,而不是为每个租户单独部署[^1]。 - **可扩展性**:支持水平扩展,当租户数量增加时,可以轻松添加更多资源(如数据库节点),而无需修改应用逻辑[^2]。 - **灵活性和维护**:租户的配置和数据独立,便于个性化定制;同时,应用升级或修复bug时,所有租户受益,无需逐个更新[^3]。 - **挑战**:主要挑战在于确保严格的数据隔离(防止数据泄露)和性能优化(避免一个租户的高负载影响其他租户)。例如,在淘客APP中,设计需平衡资源共享与租户间公平性[^2]。 #### 3. **多租户架构的实现方式** 实现多租户架构的核心是数据隔离策略,常见方法包括数据库级别和应用级别的隔离。以下我将详细解释这些策略,并结合技术示例(参考引用内容)说明实现步骤。 - **数据隔离策略**: - **数据库级别隔离**: - **独立数据库(Database per Tenant)**:每个租户拥有专属数据库或schema。这提供了最高级别的隔离,但成本较高,适合对安全要求高的场景(如金融系统)。 - 优势:数据完全隔离,易于备份和恢复。 - 劣势:资源利用率低,管理复杂。 - **共享数据库、独立Schema(Schema per Tenant)**:所有租户共享一个数据库,但每个租户的数据存储在独立的schema中。这平衡了隔离和资源利用。 - 示例:在Spring Boot中,可以通过动态数据源切换实现。例如,使用租户ID来路由数据库连接: ```java // Spring Boot 示例:基于租户ID动态选择schema public class TenantDataSource extends AbstractRoutingDataSource {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determineCurrentLookupKey() { return TenantContext.getCurrentTenantId(); // 从上下文获取租户ID } } ``` 引用[^1]提到,Spring Boot实现多租户时,常结合Hibernate或JPA来管理schema切换[^1]。 - **应用级别隔离**: - **共享数据库、共享Schema(Shared Database, Shared Schema)**:所有租户数据存储在同一个数据库和schema中,通过租户ID(Tenant ID)字段区分数据。这是最资源高效的方式,但需在应用层确保隔离。 - 优势:资源利用率高,成本最低。 - 劣势:需严格代码控制,防止数据交叉访问。 - 示例:在Python中,使用ORM框架如SQLAlchemy实现。例如,为每个查询自动添加租户ID过滤: ```python # Python 示例:使用SQLAlchemy添加租户ID过滤 from sqlalchemy import Column, Integer, String from sqlalchemy.ext.declarative import declarative_base Base = declarative_base() class User(Base): __tablename__ = 'users' id = Column(Integer, primary_key=True) name = Column(String) tenant_id = Column(Integer) # 租户ID字段 # 查询时自动过滤当前租户 def get_users(session): current_tenant = get_current_tenant() # 获取当前租户ID return session.query(User).filter(User.tenant_id == current_tenant).all() ``` 引用[^3]指出,Python的多租户实现常用Django的中间件或Flask的上下文管理来处理租户ID[^3]。 - **技术实现步骤**: 1. **租户识别**:在请求入口(如HTTP头或登录信息)提取租户ID,并存储到线程安全的上下文(如ThreadLocal)。 2. **数据访问层**:在ORM或数据库层注入租户ID,确保所有查询和操作只涉及当前租户数据。 3. **资源共享管理**:使用缓存(如Redis)或队列(如Kafka)优化性能,避免租户间资源争用。 4. **安全与审计**:添加权限控制和日志审计,确保数据隔离不被破坏[^2][^3]。 - **整体架构**:淘客APP的设计强调灵活性,通过API网关路由租户请求,并利用微服务实现动态扩展[^2]。在成本计算中,资源利用率可通过公式估算,例如,共享资源下的单位租户成本为$C = \frac{\text{总成本}}{\text{租户数}}$,其中$C$表示平均成本[^1]。 #### 总结 多租户架构通过数据隔离和资源共享,显著降低了IT成本并提升了系统弹性。实现时,需根据业务需求选择隔离策略(如数据库级别或应用级别),并结合框架(如Spring Boot或Python的ORM)来管理租户上下文。引用[^1][^2][^3]提供了Spring Boot、淘客APP和Python的具体案例,可作为实践参考。如果您有特定技术栈的需求(如Java或Python),我可以进一步展开细节。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