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是我们开发中常用到的集合类型之一,它是一个数组链表结构,即横向是数组组成形式。纵向在每一个数组元素上可能还有一个纵向链表结构,如图绿色的部分,又成为“桶”,元素的组成单元是一个Entry对象。
看源码解析,当HashMap里加入一个值时: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1、key为null时,专门对这个元素进行处理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int hash = hash(key);
//2、根据哈希值和数组长度计算该元素的索引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3、遍历元素的纵向链表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4、如果元素和已经存在的元素的哈希值相等,并且key值相等,用新元素的value覆盖旧元素的value,并返回旧元素的value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5、创建新的Entry对象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看注释2,返回元素的索引:
/**
* Returns index for hash code h.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新添加一个元素时,它的索引是由它的hash值&table的length-1所得。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因为HashTable的默认初始容量为16,扩容时每次都是在原有容量的基础上乘2,所以容量capacity都是2的n次方。用初始容量initialCapacity=16举例,它的二进制数为0001 0000 ,与任意一个Hash值作与运算,所得结果只有0和16两种。而数组索引就是根据这个结果值而确定位置,数组的容量为16,这样只将元素放在两个桶内就太浪费了,而且这样产生哈希碰撞的概率显著提高。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数组内桶的利用率,就用table.length-1与哈希值作与运算。15的二进制数是0000 1111,与数相与,可以产生16种结果,这样table数组里每个桶的利用率就大大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