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库系统的标准结构
1.数据库管理的分层抽象
- External Level = User Level
- Conceptual Level = Logic Level
- Internal Level = Physical Level
2.模式、视图/数据
- 模式(Schema):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的一种结构性的描述,所观察到数据的结构信息
- 视图(View)/数据(Data):某一种表现形式下表现出来的数据库中的数据
- 模式又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对应于概念级。它是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所有用户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总体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全局视图)。
- 外模式又称子模式,对应于用户级。它是某个或某几个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是从模式导出的一个子集,包含模式中允许特定用户使用的那部分数据。
- 内模式又称存储模式,对应于物理级,它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内部表示或底层描述,是数据库最低一级的逻辑描述,它描述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方式和物理结构,对应着实际存储在外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库。内模式由内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定义,它是数据库的存储观。
3.三级模式
- External Schema = User View----某一用户能够看到与处理的数据的结构描述
- Conceptual Schema= Logic View----从全局角度理解/管理的数据的结构描述,含相应的关联约束,体现在数据之间的本质联系
- Internal Schema = Physical View----存储在介质上的数据的结构描述,含存储路径,存储方式,索引方式等
4.两层映像
- E-C Mapping
- C-I Mapping
5.数据库系统的标准结构
开发基于外部模式
6.两个独立性
- 逻辑数据独立性----概念模式变化时,只需要改变E-C Mapping,无需更改应用程序
- 物理数据独立性----内部模式变化时,只需改变C-I Mapping,无需改变外部模式
二、数据模型
1.什么是数据模型?----模式与模式的结构,即数据抽象的抽象
- 规定模式统一描述方式的模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和约束
- 数据模型是对模式本身结构的抽象,模式是对数据本身结构形式的抽象
2.三大经典数据模型
- 关系模型:表的形式组织数据
- 层次模型:树的形式组织数据
- 网状模型:图的形式组织数据
三、数据库系统的演变与发展
1.探索阶段(59-65/67):研制成功格式文件系统,正式提出“Database”,并开始研究
2.技术确立阶段:
- 三大数据库:层次、网状及关系数据库相继提出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 商用数据库出现并应用,但多为网状及层次型系统
- 数据库研究形成理论基础:关系数据理论
3.成熟阶段
- 提出了标准化数据库系统结构模型
- 关系DB迅速发展:SQL、QBE、System、Ingres
4.深化发展阶段
5.从文件系统到数据库
- 可以较强的独立于应用程序,DBMS统一存取、维护数据组织形式及语义
- 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共享程度高,自动检测安全性,完整性和并发正确性
- 整体数据结构化,文件之间,记录之间互有关联,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
6.由层次模型数据库、网状模型数据库到关系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消除了前两者的指针系统
7.从关系数据库到对象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
- 对象-关系数据库:
-
可以有效支持不满足关系第一范式的数据项
-
以对象来封装需要分解的数据项
-
行对象与列对象,聚集对象与结构对象
-
面向对象数据库
-
面向对象技术(O-O)与集合/聚集操作技术(SQL)的结合
-
支持复杂的数据类型,数据封装与抽象数据结构
-
支持面向对象的一些特性:类、继承、封装、多态
-
-
XML数据库:半结构化数据库,数据和数据的语义合并在一起进行存储和处理,面向数据交换提出,在互联网世界广泛应用
8.由多种数据库到多数据库开放式互连
9.由普通数据库到各种先进技术结合所形成的新型数据库
四、习题总结
- 在三级模式两层映像中,“模式”是指:概念模式
- 在三级模式两层映像中,“物理模式”是指:存储模式
- 在三级模式两层映像中,“全局模式”是指:概念模式
- 在三级模式两层映像中,“局部模式”是指: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