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AOP理解不深,有机会整理一番。
从效果上看AOP是减少了代码的冗余,在 Spring 中AOP的底层实现是动态代理。
几个关键:1.AOP是oop的补充 2.抽取横切关注点 3.AspectJ框架
有两种配置方式:基于注解和基于配置文件的方式
以下是对AOP关键词的解释:
切面(Aspect): 横切关注点(跨越应用程序多个模块的功能)被模块化的特殊对象通知(Advice): 切面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目标(Target): 被通知的对象代理(Proxy): 向目标对象应用通知之后创建的对象
连接点(Joinpoint):程序执行的某个特定位置:如类某个方法调用前、调用后、方法抛出异常后等。连接点由两个信息确定:方法表示的程序执行点;相对点表示的方位。例如 ArithmethicCalculator#add() 方法执行前的连接点,执行点为 ArithmethicCalculator#add(); 方位为该方法执行前的位置
切点(pointcut):每个类都拥有多个连接点:例如 ArithmethicCalculator 的所有方法实际上都是连接点,即连接点是程序类中客观存在的事务。AOP 通过切点定位到特定的连接点。类比:连接点相当于数据库中的记录,切点相当于查询条件。切点和连接点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切点匹配多个连接点,切点通过 org.springframework.aop.Pointcut 接口进行描述,它使用类和方法作为连接点的查询条件。
【前置通知 后置通知(方法的返回结果还不能在后置通知中使用,在返回通知中可用)返回通知 异常通知 环绕通知
切面的优先级,@Order(1),值越小优先级越低】
以下两点在互联网上找到的观点:
1.最近在学这方面的内容,读到的这段话我感觉说的很清楚了:这种在运行时,动态地将代码切入到类的指定方法、指定位置上的编程思想就是面向切面的编程。面向切面编程(AOP是Aspect Oriented Program的首字母缩写) ,我们知道,面向对象的特点是继承、多态和封装。而封装就要求将功能分散到不同的对象中去,这在软件设计中往往称为职责分配。实际上也就是说,让不同的类设计不同的方法。这样代码就分散到一个个的类中去了。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代码的复杂程度,使类可重用。 但是人们也发现,在分散代码的同时,也增加了代码的重复性。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在两个类中,可能都需要在每个方法中做日志。按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我们就必须在两个类的方法中都加入日志的内容。也许他们是完全相同的,但就是因为面向对象的设计让类与类之间无法联系,而不能将这些重复的代码统一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那好办啊,我们可以将这段代码写在一个独立的类独立的方法里,然后再在这两个类中调用。但是,这样一来,这两个类跟我们上面提到的独立的类就有耦合了,它的改变会影响这两个类。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随意地加入代码呢?这种在运行时,动态地将代码切入到类的指定方法、指定位置上的编程思想就是面向切面的编程。 一般而言,我们管切入到指定类指定方法的代码片段称为切面,而切入到哪些类、哪些方法则叫切入点。有了AOP,我们就可以把几个类共有的代码,抽取到一个切片中,等到需要时再切入对象中去,从而改变其原有的行为。这样看来,AOP其实只是OOP的补充而已。OOP从横向上区分出一个个的类来,而AOP则从纵向上向对象中加入特定的代码。有了AOP,OOP变得立体了。如果加上时间维度,AOP使OOP由原来的二维变为三维了,由平面变成立体了。从技术上来说,AOP基本上是通过代理机制实现的。 AOP在编程历史上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对OOP编程是一种十分有益的补充。
2.先上结论:AOP不一定都像Spring AOP那样,是在运行时生成代理对象来织入的,还可以在编译期、类加载期织入,比如Aspec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