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算法实现流程
1 k-means聚类步骤
- 初始化:首先,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
- 分配簇: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点,计算其与当前所有聚类中心的距离,然后将该样本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
- 重新计算中心点:在每个簇中,重新计算新的中心点。通常,新的中心点是该簇中所有样本点的均值。具体来说,对于每个簇,将该簇内所有样本点的特征值分别求平均,得到新的中心点坐标。
- 更新和迭代:如果新计算的中心点与之前的中心点不同,则使用新的中心点重复步骤2和3。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中心点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通过下图解释实现流程:

k聚类动态效果图

2 案例练习
- 案例:

- 1、随机设置K个特征空间内的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本案例中设置p1和p2)

2、对于其他每个点计算到K个中心的距离,未知的点选择最近的一个聚类中心点作为标记类别


3、接着对着标记的聚类中心之后,重新计算出每个聚类的新中心点(平均值)

4、如果计算得出的新中心点与原中心点一样(质心不再移动),那么结束,否则重新进行第二步过程【经过判断,需要重复上述步骤,开始新一轮迭代】


5、当每次迭代结果不变时,认为算法收敛,聚类完成,K-Means一定会停下,不可能陷入一直选质心的过程。

3 小结
- K-means聚类实现流程
- 事先确定常数K,常数K意味着最终的聚类类别数;
- 随机选定初始点为质心,并通过计算每一个样本与质心之间的相似度(这里为欧式距离),将样本点归到最相似的类中,
- 接着,重新计算每个类的质心(即为类中心),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质心不再改变,
- 最终就确定了每个样本所属的类别以及每个类的质心。
- 注意:
- 由于每次都要计算所有的样本与每一个质心之间的相似度,故在大规模的数据集上,K-Means算法的收敛速度比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