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的离群点检测

本文探讨了在数据挖掘中基于聚类的离群点检测技术,包括丢弃远离其他簇的小簇和基于原型的聚类方法。通过分析聚类算法如K均值,以及对象到簇中心的距离,来识别离群点。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整聚类个数和设定阈值来确定离群点,以帮助处理高维大数据集。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在利用R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时,离群点检测经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离群点检测的任务是发现与大部分其它对象显著不同的对象。大部分数据挖掘方法都将这种差异信息视为噪声丢弃,然而在部分情况下,罕见的数据可能蕴含着更大的研究价值。

离群点检测的方法很多,例如:
基于统计的离群点检测:在已知目标概率分布模型的前提下,计算该对象符合该模型的概率,对于高维数据的检验效果不佳;
基于邻近度的离群点检测:量化数据集之间的邻近度,把邻近度低的视为离群点,缺点是不适合大数据集,不能处理具有不同区域密度的数据集;
基于密度:定义一个密度值,一个对象的离群点得分是该对象周围密度的逆,缺点是大数据集不适用,参数选择也十分困难;
基于聚类:基于聚类技术来发现离群点可能是高度有效的,聚类算法产生的簇的质量对该算法产生的离群点的质量影响非常大;

鉴于数据挖掘中对于高维数据的大数据集的处理需要,以及各个离群点检测方法的优劣。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基于聚类的离群点检测。

基于聚类的离群点检测

聚类分析用于发现局部强相关的对象组,而异常检测用来发现不与其他对象强相关的对象。因此,聚类分析非常自然的可以用于离群点检测。这里介绍两种基于聚类的离群点检测方法:
1.丢弃远离其他簇的小簇:
一种利用聚类检测离群点的方法是丢弃远离其他簇的小簇。通常,该过程可以简化为丢弃小于某个最小阈值的所有簇。
这个方法可以与任何其它聚类技术一起使用,但是需要最小簇大小和小簇与其他簇之间距离的阈值。而且这种方案对簇个数的选择高度敏感,使用这个方案很难将离群点得分附加到对象上。

2.基于原型的聚类:
另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首先聚类所有对象,然后评估对象属于簇的程度(离群点得分)。在这种方法中,可以用对象到它的簇中心的距离来度量属于簇的程度。特别的,如果删除一个对象导致该目标的明显改进,则可将该对象视为离群点。例如,在K均值算法中,删除远离其相关簇中心的对象能够显著地改进该簇的误差平方和(SSE)。

对于基于原型的聚类,评估对象属于簇的程度(离群点得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度量对象到簇原型的距离,并用它作为该对象的离群点得分;二是

聚类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一些模式和规律。基于聚类离群点检测是一种常见的离群点检测方法,它基于聚类的结果来判断哪些数据点可能是离群点。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在C++中实现基于聚类离群点检测。 一般来说,基于聚类离群点检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聚类离群点检测聚类可以使用常见的聚类算法,比如K-means、层次聚类等。离群点检测可以使用一些统计方法,比如Z-score、箱线图等。下面以K-means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实现基于聚类离群点检测。 首先需要使用一个K-means算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得到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簇。然后对于每个簇,可以计算出该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然后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它与所属簇的平均值的距离(例如欧氏距离),并将该距离除以该簇的标准差得到一个Z-score值。如果该Z-score值大于某个阈值,就可以认为该数据点是一个离群点。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基于聚类离群点检测的C++代码示例: ```c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cmath>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numeric> using namespace std; // 欧氏距离 double euclidean_distance(const vector<double>& a, const vector<double>& b) { double dist = 0.0; for (size_t i = 0; i < a.size(); ++i) { double diff = a[i] - b[i]; dist += diff * diff; } return sqrt(dist); } // K-means聚类 vector<int> kmeans(const vector<vector<double>>& data, int k) { // 初始化聚类中心 vector<vector<double>> centers(k); for (int i = 0; i < k; ++i) { centers[i] = data[i]; } // 迭代聚类 vector<int> labels(data.size()); while (true) { // 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bool updated = false; for (size_t i = 0; i < data.size(); ++i) { double min_dist = numeric_limits<double>::max(); int label = 0; for (int j = 0; j < k; ++j) { double dist = euclidean_distance(data[i], centers[j]); if (dist < min_dist) { min_dist = dist; label = j; } } if (labels[i] != label) { labels[i] = label; updated = true; } } if (!updated) { break; } // 更新聚类中心 for (int j = 0; j < k; ++j) { vector<double> new_center(data[0].size(), 0.0); int count = 0; for (size_t i = 0; i < data.size(); ++i) { if (labels[i] == j) { new_center = new_center + data[i]; ++count; } } if (count > 0) { new_center = new_center / count; } centers[j] = new_center; } } return labels; } // 基于聚类离群点检测 vector<bool> outlier_detection(const vector<vector<double>>& data, int k, double threshold) { // 聚类 vector<int> labels = kmeans(data, k); // 计算每个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vector<vector<double>> centers(k); vector<vector<double>> stds(k); for (int j = 0; j < k; ++j) { vector<double> center(data[0].size(), 0.0); int count = 0; for (size_t i = 0; i < data.size(); ++i) { if (labels[i] == j) { center = center + data[i]; ++count; } } if (count > 0) { center = center / count; } centers[j] = center; vector<double> std(data[0].size(), 0.0); for (size_t i = 0; i < data.size(); ++i) { if (labels[i] == j) { for (size_t d = 0; d < data[i].size(); ++d) { std[d] += pow(data[i][d] - center[d], 2.0); } } } if (count > 1) { for (size_t d = 0; d < std.size(); ++d) { std[d] = sqrt(std[d] / (count - 1)); } } stds[j] = std; } // 判断每个数据点是否为离群点 vector<bool> outliers(data.size(), false); for (size_t i = 0; i < data.size(); ++i) { int label = labels[i]; double dist = euclidean_distance(data[i], centers[label]); double std = stds[label][0]; // 假设所有维度的标准差相等 double z_score = (dist - centers[label][0]) / std; if (z_score > threshold) { outliers[i] = true; } } return outliers; } int main() { // 生成一些随机数据 constexpr int n = 100; constexpr int d = 2; vector<vector<double>> data(n, vector<double>(d));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 (int j = 0; j < d; ++j) { data[i][j] = static_cast<double>(rand()) / RAND_MAX; } } // 基于聚类离群点检测 constexpr int k = 5; constexpr double threshold = 2.0; vector<bool> outliers = outlier_detection(data, k, threshold); // 输出结果 for (size_t i = 0; i < data.size(); ++i) { if (outliers[i]) { cout << "Outlier: "; } else { cout << "Inlier: "; } for (int j = 0; j < d; ++j) { cout << data[i][j] << " "; } cout << endl; } return 0; }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生成了一些随机数据,并使用基于聚类离群点检测方法来检测其中的离群点。具体来说,我们将数据分为了5个簇,计算了每个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使用Z-score值来判断每个数据点是否为离群点。如果Z-score值大于2.0,就认为该数据点是一个离群点
评论 9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