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1.5已经发布很长时间,之所以还拿出来是因为其增加了很多个重要的特性,使用这些特性有助于我们简化开发,编写的
代码更加简洁清晰安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静态导入、可变参数、增强for循环、自动拆装箱、泛型和枚举(简单又实用)
(一)静态导入
所谓静态导入只不过是在普通的import语句中加入关键字static,例如:
非静态导入:import java.lang.Math;
静态导入 :import static java.lang.Math.*;或import static java.lang.Math.max;
首先,静态导入可以导入某个类下的某个方法(静态)或所有方法,而非静态导入只能定位到某个类。 其次静态二字的作
用起在静态方法的调用上,如果是非静态导入,那么调用某个类的静态方法时要用【类名 . 方法名】;如果是静态导入,那么调
用该类静态方法时就可以省去类名,直接用【方法名】即可,实例如下:
(1)非静态导入:
(2)静态导入:
(二)可变参数
可变参数说的是一个方法,接收的参数个数是动态可变的,使用规则:
(1)如果有多个参数,那么可变参数只能出现在参数列表的最后,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x, int y,int...args) {…}
(2) … 位于变量类型与变量名之间(前后有无空格都可以)
(3)调用可变参数的方法时,编译器为该可变参数隐含创建一个数组,在方法体中以数组的方式访问可变参数
public class VariableParameter {
// 封装一个方法,可以计算任意多个整数的加法的方法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args) { // 可变参数
int sum = 0;
for (int i = 0; i < args.length; i++) {
sum = sum + args[i];
}
return su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测试1:计算2个整数的加法
System.out.println(add(1, 2));
// 测试2:计算3个整数的加法
System.out.println(add(10, 20, 30));
}
}
(三)增强for循环(foreach语句)
使用规则:
(1)语法,for(type 变量名 : 集合变量名){…},例如:for(int arg : args){…}
(2)迭代变量必须在()中定义,例如:for(int arg : args){…}
(3)集合变量可以是数组或实现了Iterable接口的集合类
public class F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add(4));
}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x,int...args){
int sum=0;
//普通for循环
/* for(int i=0;i<args.length;i++){
sum=sum+args[i];
}*/
//增强for循环
for(int arg:args){
sum=sum+arg;
}
return sum;
}
}
(四)自动拆装箱
拆装箱即引用类型与值类型的相互转化,Java 5以前都是手动的拆装箱。
(1)装箱:将基本类型转换成包装类对象(集合存放整数)
int i=10;
Integer x=new Integer(i); // 手动装箱
Integer y=10; // 自动装箱
(2)拆箱:将包装类对象转换成基本类型的值
Integer j=new Integer(8);
int m=j.intValue(); //手动拆箱
int n=j; //自动拆箱
public class AutoBox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自动将基本数据类型(值类型)包装为Integer(引用类型)对象(装箱)
Integer a = 1;
Integer b = 1;
System.out.println(a == b);// 输出true
Integer a1 = 130;
Integer b1 = 130;
System.out.println(a1 == b1);// 输出false
// 从-128到127之间的数因为用的比较频繁,所以相同的数会包装为同一个对象(如上面的a、b),这里应用了“享元模式“, -128到127之间的数由于非常常用,所以为了节省内存,自动装箱时运用到了“享元模式”。代码中Integer a = 1与 Integer b =1;看似是a、b两个对象,实际上它们指向的是同一块内存空间,而Integer a1 = 130与 Integer b1= 130;中a1、b1指向的是不同的内存空间,所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对象
Integer a2 = Integer.valueOf(1);
// 手动装箱
Integer a2 = Integer.valueOf(1);
Integer b2 = Integer.valueOf(1);
System.out.println(a2 == b2);// 输出true
}
}
享元思想:有很多个小对象中有很多属性相同,就将它们弄成一个对象,将那些不同的属性弄成方法的参数,当需要的
时候再传递进来。相同的属性称为对象的内部状态,不同的属性称为外部状态。适合用于只是因重复而导致使用无法令人接受的
大量内存的大量物件
(五)枚举类(更加直观,类型安全)
1、使用常量会有以下几个缺陷:
(1)类型不安全。若一个方法中要求传入季节这个参数,用常量的话,形参就是int类型,开发者传入任意类型的int类型值
就行,但是如果是枚举类型的话,就只能传入枚举类中包含的对象。
(2)没有命名空间。开发者要在命名的时候以SEASON_开头,这样另外一个开发者再看这段代码的时候,才知道这四个常
量分别代表季节。
2、使用枚举类规则:
(1)enum和class、interface的地位一样
(2)使用enum定义的枚举类默认继承了java.lang.Enum,而不是继承Object类(枚举类可以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
(3)枚举类的所有实例都必须放在第一行展示,不需使用new 关键字,不需显式调用构造器。自动添加public static final修饰。
(4)使用enum定义、非抽象的枚举类默认使用final修饰,不可以被继承。
(5)枚举类的构造器只能是私有的。
(六)泛型(保证类型安全,消除强制类型转换)
泛型是Java SE 1.5的新特性,泛型的本质是参数化类型,也就是说所操作的数据类型被指定为一个参数(这种参数类型
可以用在类、接口和方法的创建中,分别称为泛型类、泛型接口、泛型方法)
1、泛型格式:通过 <> 来定义要操作的引用类型
2、使用情况:在定义泛型类或声明泛型类的变量时,使用尖括号来指定形式类型参数(类型参数表示类型,而不是表示
值)。当使用类型时,将集合中要存储的数据类型当做参数传递到<>即可
3、Java 引入泛型的好处:
(1) 类型安全。 泛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 Java 程序的类型安全(类安全机制),将运行期间出现问题
classCastException 转移到来了编译时期
(2) 消除强制类型转换(泛型的一个附带好处是消除源代码中的许多强制类型转换)
4、泛型的继承性及通配符
?为通配符,可以理解为占位符,表示通配类型,代表能够匹配的任何类型
(1)? extends E:可以接受E类型或者E的子类型,E称为?的上限
(2)? super E:可以接受E类型或者E的父类,E称为?的下限
有时在使用泛型类时,遇到不太确定参数的类型,可以用 ? 代替。尤其是在做Java反射时:
Class<?> clazz=Class.forName(className);
更详细的泛型讲解转:https://blog.youkuaiyun.com/s10461/article/details/53941091
(七)Java新特性总结
以上几个小特性,貌似很简单,但如能熟练使用会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编码效率,提高代码质量与性能,而枚举与泛型
是Java 5 引入的最重要的两个特性,其中枚举看似简单,好处却很多,是Java 一开始砍掉后又不得不弥补上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