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随着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个人信息安全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一些人用非法手段大规模收集、利用、出售他人个人信息以谋取利益。因此在日常中,要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既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基本信息,又包括设备信息和账户信息,如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社交账号等,还包括隐私信息和社会关系信息,如通讯录、聊天记录、家庭成员信息等,网络行为信息也属于个人信息,如上网时间、地点、访问情况等。

一、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8个小秘诀

1.个人信息谨慎提供

凡是调查问卷有奖活动,不要轻易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不是必须实名制的地方,可以选择昵称代替真实姓名;不要向他人提供短信验证码;不是快递送货上门的,收货地址不必精确到具体门牌号。

2.个人信息痕迹及时删除

网上涉及个人信息的内容,要及时退出、删除痕迹或销毁;对于长期不用的平台或网站,要及时取消授权、注销账号;在使用完相关证件后,要及时删除存在手机里的照片。

3.阅读隐私政策和授权范围

仔细查看app个人授权内容,对于没有必要的权限及时关闭;在复印相关证件后,最好在空白处写上“本复印件仅供xx用途,他用无效”的字样。

4.公共场所非必要不留下脸部信息

商超刷脸存取可能侵犯我们的个人隐私。如果非必要,最好不要进行人脸识别等操作,防范于未然。

5.监护人有权拒绝提供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有些培训班或课堂要求填写学生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就读学校、身份证号等,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6.个人有权请求更正有误信息

当有时业务处理者对个人信息录入有误时,个人有权请求其更正、补充。

7.信息处理机构要强化保密意识

若未经个人同意,所有个人信息处理机构、单位都不可以公开其所获取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住所地、身份证号、肖像等。

8.平台不可利用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用户信息,但部分平台利用顾客的消费习惯下狠手,误导、欺骗消费者。网络平台应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二、这些法律保护你的信息安全

1.个人信息处理遵循“最小、必要”原则

第六条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较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2. 个人信息处理遵循“告知—同意”规则

第十四条 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

3. 严格规定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

第二十九条 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

4.赋予公民个人充足的权利

第四十四条 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者拒绝他人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五条 个人有权向个人信息处理者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有本法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五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个人请求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提供。

个人请求将个人信息转移至其指定的个人信息处理者,符合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条件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转移的途径。

第四十六条 个人发现其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有权请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更正、补充。

个人请求更正、补充其个人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予以核实,并及时更正、补充。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删除的,个人有权请求删除:

(一) 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

(二)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

(三)个人撤回同意;

(四)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违反约定处理个人信息;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保存期限未届满,或者删除个人信息从技术上难以实现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停止除存储和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之外的处理。

第四十八条 个人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其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进行解释说明。

5.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追责力度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拒不改正的,并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有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由省级以上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或者停业整顿、通报有关主管部门吊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决定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担任相关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

三、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使用违规App

使用违规App可能导致非授权、超范围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的风险。

出借身份证、银行账户

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会让一些不法分子借用你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不仅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还会出现个人信用受损、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使用弱密码被撞库

所有账号都使用同一密码或强度较低的弱密码,会导致黑客利用撞库等技术手段破解你的账户密码。

随意填写调查问卷

一些不法分子会在网络发布如“填写个人信息免费领口罩”等虚假问卷,诱导用户进行注册或进行个人信息填写,目的是窃取和非法收集你的个人信息。

连接存在风险的公共Wi-Fi

公共场所中的Wi-Fi可能是不法分子专门搭设的虚假“钓鱼”陷阱,使用一些不明“蹭网”App时,也可能“出卖”了你的个人信息。

随意发布个人动态

在社交软件中发布个人动态时,会泄露你的个人信息,如不小心晒了自己的车票、护照信息,使用“所在位置”功能泄露位置信息等。

随意丢弃单据

多数人有随意丢弃快递单、火车票、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票据的习惯,这些票据上有姓名、手机号、消费记录等信息,随意丢弃容易造成私人信息泄露。

参与来源不明网络小游戏

朋友圈中风靡的一些来源不明的游戏,如测试个人性格等,往往会要求用户填写相关信息,如姓名、生日、手机号等,目的可能是为了窃取用户信息。

四、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1、安装应用程序时,应下载官方正版App,并谨慎给予应用权限。

2、保管好个人身份证等重要证件,身份证丢失应及时挂失补办。

3、不同软件不要使用同一账号密码,应使用12位以上高强度密码,避免撞库,造成损失。

4、不在网上随意填写调查问卷,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5、不使用公共网络,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6、在社交软件发布个人动态时,应隐藏个人信息。

7、带有个人信息的纸质文档需要谨慎处理,抹去隐私数据。

8、不在网络上透露过多个人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五、个人信息泄露后的应急措施

更换账号

个人信息泄漏后,要第一时间更换账号。由于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信息泄露之后如果不换账号,那么在这个账号下登录的各种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

更换密码

如账号不便更换,应该马上更改密码,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报案

报案的目的一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可以备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类似情况,可以一起处理。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还可以避免更多的经济损失。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三桥彭于晏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