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程池基本原理
在传统服务器结构中, 常是 有一个总的 监听线程监听有没有新的用户连接服务器, 每当有一个新的 用户进入, 服务器就开启一个新的线程用户处理这 个用户的数据包。这个线程只服务于这个用户 , 当 用户与服务器端关闭连接以后, 服务器端销毁这个线程。然而频繁地开辟与销毁线程极大地占用了系统的资源。而且在大量用户的情况下, 系统为了开辟和销毁线程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线程池提供了一个解决外部大量用户与服务器有限资源的矛盾, 线程池和传统的一个用户对应一 个线程的处理方法不同, 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程序 开始时就在内存中开辟一些线程, 线程的数目是 固定的,他们独自形成一个类, 屏蔽了对外的操作, 而服务器只需要将数据包交给线程池就可以了。当有新的客户请求到达时 , 不是新创建一个线程为其服务 , 而是从“池子”中选择一个空闲的线程为新的客户请求服务 ,服务完毕后 , 线程进入空闲线程池中。如果没有线程空闲 的 话, 就 将 数 据 包 暂 时 积 累 , 等 待 线 程 池 内 有 线 程空闲以后再进行处理。通过对多个任务重用已经存在的线程对象 , 降低了对线程对象创建和销毁的开销。当客户请求 时 , 线程对象 已 经 存 在 , 可 以 提 高 请 求 的响应时间 , 从而整体地提高了系统服务的表现。
一般来说实现一个线程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线程管理器:用于创建并管理线程池。
2)工作线程:线程池中实际执行任务的线程。在初始化线程时会预先创建好固定数目的线程在池中,这些初始化的线程一般处于空闲状态,一般不占用CPU,占用较小的内存空间。
3)任务接口:每个任务必须实现的接口,当线程池的任务队列中有可执行任务时,被空闲的工作线程调去执行(线程的闲与忙是通过互斥量实现的),把任务抽象出来形成接口,可以做到线程池与具体的任务无关。
4)任务队列:用来存放没有处理的任务,提供一种缓冲机制,实现这种结构有好几种方法,常用的是队列,主要运用先进先出原理,另外一种是链表之类的数据结构,可以动态的为它分配内存空间,应用中比较灵活,下文中就是用到的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