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的一些思考

最近有点厌恶看文献、写论文的事情,总感到这些事情是徒劳和痛苦的,于是倾向于把心思放在其他方面。但是内心里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担忧,因为理性地讲,这些本就是我应该做的,毕竟关系到我的学业,到时候论文拿不出来肯定会更难受。
之前我总感到,老师没有给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让我在文献阅读这方面很迷惘。暑假风急火燎地看了六七十篇论文,时间是花了,笔记也做了,可是究竟获得了多少东西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论文杂七杂八,有深有浅,让我如何去把握好重点?又如何去从中发现可供挖掘的点?
后来有了一些不太确定的想法,和老师谈了之后他鼓励我尝试地做一下。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一些相关的论文,而不是泛泛地读,搜了一下,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别人已经做过研究了,而且有些比我的想法更深入。可是论文初稿已经写了3/4了,而且仿真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我打算做些修改,却没有一个新颖的想法,至此有点急火。
今天停下来想了一下,总结了几个问题:
1.心态问题
过于急躁,总想着出手就来一个惊天新方法,应该从易到难。踏实的一步步走,特别是创新这件事,必须是量变产生质变,只有阅读+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了,才会自然产生新思路。所以要静心+坚持,这是一场持久战。
2.方法问题
我原来的打算是:先广泛地看文献,把该领域的大概情况了解一下;然后从中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再来挖掘其中可行的点进行研究和创新。
计划是没错的,只是后面走歪了。我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不是为了选择方向。
以下确定了接下来学习的基本方法:
while TRUE:
(1)阅读综述类文章、其他资源,了解领域的基本情况;
(2)找到一个方向;
(3)阅读该方向的当前研究情况,寻找可拓展的点,提出问题;
(4)阅读相关文章,看别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什么不足;
(5)提出自己的想法;
(6)实施想法;
(7)评估结果:if 不行,返回步骤(5)或者(2);else 进入下一步;
(8)写论文。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用户解决关于撰论文时使用的沟通话术或技巧的问题。首先,我得明确用户的需求是什么。用户可能正在论文,需要和导师、同行或期刊编辑沟通,但不知道如何有效表达。他们可能想要一些具体的模板或技巧,让沟通更顺畅,避免误解。 接下来,我应该考虑用户可能遇到的具体场景。比如,如何向导师请求反馈,如何回复审稿意见,或者如何向合作者分配任务。每个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话术结构。同时,用户可能希望这些模板既正式又礼貌,同时保持专业性。 然后,我需要确定需要搜索哪些关键词。比如,“学术沟通话术模板”、“论文修改请求邮件范例”、“回复审稿意见技巧”等。可能还需要查找学术作指南中的沟通建议,或者大学提供的资源。 在整合信息时,要分门别类,比如分为与导师沟通、同行协作、期刊投稿等不同部分。每个部分下提供具体的话术结构和示例,这样用户能快速找到需要的部分。同时,要强调沟通中的关键点,比如明确问题、展示自主思考、尊重对方时间等。 还要注意用户可能不知道的深层需求,比如如何保持沟通记录,或者如何处理冲突。这时候可能需要加入一些额外技巧,比如书面确认和分阶段沟通,帮助用户更全面地应对各种情况。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时要基于用户的主要需求和回答内容,比如如何有效跟进沟通,或者跨文化沟通的注意事项。这些问题能帮助用户进一步解决相关挑战。</think>**结构化沟通框架** 采用GROW模型提升沟通效率: - Goal:明确沟通目标(文献支持/方法论指导/数据验证) - Reality:陈述研究现状("目前实验重复三次,标准差仍超预期25%") - Options:提供备选方案("考虑更换催化剂或调整反应温度梯度") - Will:提出具体请求("恳请老师协助审查Fig.3的数据可视化方式") **学术场景专用话术模板** *1. 导师进度汇报* ```markdown 主题:【论文进度】第五章实证分析初稿-请指正 正文架构: ▸ 当前阶段:已完成面板数据清洗与基准回归 ▸ 待解决问题:工具变量选择存在多重共线性担忧 ▸ 所需支持:请求周三15:00-16:00当面讨论备选方案 ``` *2. 同行评审回复* $$回应公式=感谢+修正说明+证据补充$$ 示例: "感谢评审专家指出样本选择偏差问题,已补充进行PSM匹配(详见Appendix B),匹配后ATT效应量保持显著(β=0.83, p<0.01)" *3. 数据索取函件* ```email 主题:XXXX研究数据共享请求 尊敬的XX教授: 我们团队在《XX》期刊(IF=3.5)发表的关于XXX的研究,与贵团队2023年发表的XXX数据集高度契合。 如蒙应允共享脱敏数据,我们承诺: ✓ 严格遵循CC BY-NC 4.0协议 ✓ 在致谢部分及Data Availability声明中规范标注 ✓ 共享最终数据集予贵方 ``` **冲突化解话术策略** - 观点分歧处理: "您提出的XXX视角确实极具启发性,我们可否将两种方法论整合为混合研究设计?比如在定量分析后追加质性访谈" - 时限压力沟通: "考虑到期刊截稿日期,建议采用并行工作流:A组继续推进文献综述,B组同步进行预实验,每日17:00共享进展快报" **学术礼仪强化要点** 1. 引用规范确认: "您在2018年提出的XXX模型是否适用于非线性关系分析?我们将严格按照APA格式标注应用场景" 2. 沟通记录管理: ```python # 自动生成沟通日志脚本示例 import datetime log_entry = f"{datetime.date.today()}|讨论纪要|决策项:改用GMM估计方法" with open('communication_log.md', 'a') as f: f.write(log_entry + '\n') ``` 3. 跨文化沟通准则: - 欧美期刊:直述结论+强调创新点 - 东亚学界:先肯定前人工作+再陈述改进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