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基础知识
常用半导体材料:
硅(Si),锗(Ge),磷(P),硼(B)
本征半导体和杂质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
纯净且晶格完整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例如高纯度单晶硅和锗就属于本征半导体。原子最外层都有4个价电子。
在热力学温度为绝对零度且无外界激发的条件下,价电子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来打破共价键束缚,本征半导体没有载流子(空穴和自由电子),所以不导电。当温度升高或受光照时,晶格振动增强,本征半导体的价电子吸收声子或光子而获得能量,其中一部分价电子一定概率获得足够高的能量,从而摆脱共价键束缚成为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同时留下带正电荷的空穴,这种现象称之为本征激发
温度升高,热运动加剧,摆脱共价键束缚的电子增多,空穴也增多,即载流子增多,导电性增强。是造成导体器件温度稳定性差的原因
杂质半导体:
N型半导体
半导体硅掺入5价元素杂质,如磷等。N型半导体中,电子为多子,空穴为少子。能够在本征半导体中释放自由电子的杂质称为施主杂质。
P型半导体
半导体硅掺入3价元素杂质,如硼等。P型半导体中,空穴为多子,电子为少子。能够在本征半导体中释放空穴的杂质称为受主杂质。
杂质半导体中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杂质浓度,因而受温度影响小。但少子是由于热运动而产生,尽管浓度低,却对温度敏感,这是半导体器件温度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
PN结的形成及特性
载流子运动:
1)漂移运动—有电场作用下载流子的定向移动
2)扩散运动—掺杂浓度分布不均匀、受光照射或有载流子从外界注入时,半导体内载流子浓度分布不均匀。显然,扩散电流大小与载流子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PN结的形成
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在空间电荷区中形成了一个电场,称为内电场。内电场的方向是由N区指向P区(正离子指向负离子)
内电场的形成与增强一方面阻碍多子的扩散运动,另一方面则增强少子的漂移运动。
开始的瞬间,只有多子的扩散运动。多子的扩散运动一旦发生,就形成了内电场。起初,内电场较弱,少子的漂移运动也弱,多子扩散运动占优势,空间电荷区继续拓展,内电场逐渐增强,少子漂移运动随之增强,同时多子扩散运动随之减弱(因为内电场增强,与浓度差降低)。当二者动态平衡,通过PN结交界面的净在载流子数为0,空间电荷区不在拓展而达到稳定的宽度,称此时的PN结为平衡PN结。
空间电荷区由于缺少载流子,所以电阻很高,是高阻区。为了强调PN结的特性,有时又称之为耗尽层、势垒区或阻挡层。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正向偏置时,空间电荷区缩小,削弱内电场,外电场增大到一定值以后,扩散电流显著增加,形成明显的正向电流,PN结导通。
反向偏置时,空间电荷区拓展,加强内电场,扩散运动大大减弱,少子的漂移运动增强并占优势。然而常温下掺杂半导体的少子浓度很低,反向电流远小于正向电流。
温度一定时,少子浓度一定,PN结反向电流几乎与外加反向电压无关,所以又称为反向饱和电流。
PN结的伏安特性
按照半导体理论分析,PN结的伏安特性方程近似为:
i=IS(eu/UT−1)
u为PN结的外加电;,i为流过PN结的电流;T是热力学温度; IS 是反向饱和电流; UT 是温度的电压当量, UT=kTq ,q是电子电荷量,k是波尔兹曼常数,常温下, T=300K时,UT=26mv
当PN结外加正向电压,且 u》UT时,eu/UT》1,则i≈ISeu/UT ,正向电流按正向电压的指数级增大
当PN结外加反向电压,且 |u|》UT时,eu/UT《1,则I≈−IS ,即反偏时只流过很小的反向饱和电流,几乎与反向电压的大小无关。
当PN结的反偏电压增大到一定数值时,共价键遭到破坏,产生电子-空穴对,反向电流急剧增加,称之为PN结的反向击穿。
PN结的电容效应
PN结在低频时具有单向导电性,但是在高频时不复存在。因为PN结不仅具有非线性电阻特性,还具有电容的特性。
电容效应是指,PN结外加电压变化引起PN结中存储的空间电荷量随之变化的特性
1)势垒电容 CT
空间电荷区相当于平板电容。
CT=εS4πd
S是PN结面积,d是PN结宽度, ε 是半导体介电常数
2)扩散电容 CD
当PN结正向偏置时,PN结外加正向电压升高,多数载流子扩散运动加强,P区电子浓度和N区空穴浓度增加;反之降低。
PN结总电容 CJ=CT+CD ,一般很小,只有高频交流信号作用才要考虑。当PN正向偏置,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