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银行股最近调整的时候,科技板块里有些股票确实活跃起来了。比如今年一直没怎么涨的消费电子,不少个股都放量上涨了。不过目前来看,这更像是市场没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才轮到它们补涨,能不能持续还不好说,得看后续能不能带动更多人参与。 尐程序:期权汇
关于银行股,我之前发帖说过:现在银行股涨,靠的既不是估值提升,也不是经营变好了,而是低利率环境下,银行有高信用背书,股息率有吸引力。只要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足够低,那些股息率 4% 左右的银行股就没啥大问题。但如果以后进入加息周期,银行业绩可能变好,股价反而会受压力。
现在很多主要银行的股息率都快到 4% 了,资金对它们的看法也开始分歧。要是银行股再涨,股息率跌破 4%,后面肯定会分化:那些经营前景好的银行还能再冲一冲,而那些只有表面高股息、基本面没实质改善的,可能就会被资金抛弃。
要是真出现这种分化,大盘就得找一个权重足够大的板块来稳住行情。目前来看,除了科技板块,没别的选择了。所以说,这里提科技,不是说它马上就要爆发,而是说大盘想稳住,科技必须站出来扛大旗,不然市场波动肯定会变大。
但问题是,现在是中报季,市场看业绩说话,科技股的业绩能经得住检验吗?很快各种业绩预告就会出来,这对近期市场走势会有直接影响。
二,
美国那个 “大而美” 法案可太让人担忧了!本来能解决的债务危机,这么一搞,又被往后拖了好多年。 从理性角度看,马斯克的观点很有道理。可特朗普跟他想法不一样,特朗普完全不考虑自己卸任之后会有啥风险。要是这个法案顺利通过,特朗普肯定得逼着美联储使劲降息,这样才能缓解财政开支带来的压力。
这对咱们中国股市来说,反而是个好消息。美国现在大概有 1.32 亿个家庭,联邦政府每天新增的债务份额差不多有 50 亿美元,平均算下来,每个美国家庭每天得摊上将近 38 美元的联邦债务。一年下来,就是大约 1.38 万美元,这就跟美国政府每天都给每个家庭发账单似的,还不用你签字,也没法拒收,想想都头疼。
总之:
今天 A 股先涨后跌,冲击 3500 点没成功;港股则是一路往下走,透着利空的味道。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市场的投资者构成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港股里的国际投资者还在担心两件事:一是 7 月 9 日可能出现的全球市场波动,二是香港金管局一直在回收港币的流动性(也就是让市场上的钱变少)。虽说我们的港股组合今天又创了新高,但还是按原计划调了仓,把钱先落袋为安,等着下一波机会再进场。(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