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假设网络包是个buffer,进入一个网络请求处理流程。
当一个网络包从一个网口经过的时候,网口拿到了,首先先看看要不要进行处理一把,有的网口配置了混杂模式,凡是经过的,全部拿进来。
拿进来以后,就要交给一段程序来处理,调用 process_layer2(buffer)。这个函数是干什么的呢?从网络包中,摘掉二层的头,看一看,应该根据头里面的内容做什么操作。
假设你发现这个包的 MAC 地址和你的相符,那说明就是发给你的,于是需要调用 process_layer3(buffer)。这个时候,网络包里面往往就没有二层的头了,因为已经在上一个函数的处理过程中拿掉了,或者将开始的偏移量移动了一下。在这个函数里面,摘掉三层的头,看看到底是发送给自己的,还是希望自己转发出去的。
如何判断呢?如果 IP 地址不是自己的,那就应该转发出去;如果 IP 地址是自己的,那就是发给自己的。根据 IP 头里面的标示,拿掉三层的头,进行下一层的处理,到底是调用 process_tcp(buffer) 呢,还是调用 process_udp(buffer) 呢?
假设这个地址是 TCP 的,则会调用 process_tcp(buffer)。这时候,Buffer 里面没有三层的头,就需要查看四层的头,看这是一个发起,还是一个应答,又或者是一个正常的数据包,然后分别由不同的逻辑进行处理。如果是发起或者应答,接下来可能要发送一个回复包;如果是一个正常的数据包,就需要交给上层了。
交给哪个应用呢?在四层的头里面有端口号,不同的应用监听不同的端口号。如果发现浏览器应用在监听这个端口,那你发给浏览器就行了。至于浏览器怎么处理,和你没有关系。
浏览器自然是解析 HTML,显示出页面来。电脑的主人看到页面,就点了鼠标。点击鼠标的动作被浏览器捕获。浏览器知道,又要发起另一个 HTTP 请求了,于是使用端口号,将访问请求发给网络程序。
这时程序调用 send_tcp(buffer)。不用说,Buffer 里面就是 HTTP 请求的内容。这个函数里面加一个 TCP 的头,记录下源端口号。浏览器会给你目的端口号,一般为 80 端口。
然后调用 send_layer3(buffer)。Buffer 里面已经有了 HTTP 的头和内容,以及 TCP 的头。在这个函数里面加一个 IP 的头,记录下源 IP 的地址和目标 IP 的地址。
然后调用 send_layer2(buffer)。Buffer 里面已经有了 HTTP 的头和内容、TCP 的头,以及 IP 的头。这个函数里面要加一下 MAC 的头,记录下源 MAC 地址,得到的就是本机器的 MAC 地址和目标的 MAC 地址。不过,这个还要看当前知道不知道,知道就直接加上;不知道的话,就要通过一定的协议处理过程,找到 MAC 地址。反正要填一个,不能空着。
万事俱备,只要 Buffer 里面的内容完整,就可以从网口发出去了,程序的任务就算告一段落了。
《趣谈网络协议》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