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NAT

NAT模式下,请求包和响应包都需要经过LB处理。当客户端的请求到达虚拟服务后,LB会对请求包做目的地址转换(DNAT),将请求包的目的IP改写为RS的IP。当收到RS的响应后,LB会对响应包做源地址转换(SNAT),将响应包的源IP改写为LB的IP。
原理图简述:
1、客户端请求数据,目标IP为VIP2、请求数据到达LB服务器,LB根据调度算法将目的地址修改为RIP地址及对应端口(此RIP地址是根据调度算法得出的。)并在连接HASH表中记录下这个连接。
3、数据包从LB服务器到达RS服务器webserver,然后webserver进行响应。Webserver的网关必须是LB,然后将数据返回给LB服务器。
4、收到RS的返回后的数据,根据连接HASH表修改源地址为VIP、目标地址为CIP,及对应端口80.然后数据就从LB出发到达客户端。
5、客户端收到的就只能看到VIP\DIP信息。
NAT模式优缺点:
1、NAT技术将请求的报文和响应的报文都需要通过LB进行地址改写,因此网站访问量比较大的时候LB负载均衡调度器有比较大的瓶颈,一般要求最多之能10-20台节点
2、只需要在LB上配置一个公网IP地址就可以了。
3、每台内部的realserver服务器的网关地址必须是调度器LB的内网地址。
4、NAT模式支持对IP地址和端口进行转换。即用户请求的端口和真实服务器的端口可以不一致。
NAT模式的特点:
• LB会修改数据包的地址
对于请求包,会进行DNAT;对于响应包,会进行SNAT。
• LB会透传客户端IP到RS(DR模式也会透传)
虽然LB在转发过程中做了NAT转换,但是因为只是做了部分地址转发,所以RS收到的请求包里是能看到客户端IP的。
• 需要将RS的默认网关地址配置为LB的浮动IP地址
因为RS收到的请求包源IP是客户端的IP,为了保证响应包在返回时能走到LB上面,所以需要将RS的默认网关地址配置为LB的虚拟服务IP地址。当然,如果客户端的IP是固定的,也可以在RS上添加明细路由指向LB的虚拟服务IP,不用改默认网关。
• LB和RS须位于同一个子网,并且客户端不能和LB/RS位于同一子网
因为需要将RS的默认网关配置为LB的虚拟服务IP地址,所以需要保证LB和RS位于同一子网。
又因为需要保证RS的响应包能走回到LB上,则客户端不能和RS位于同一子网。否则RS直接就能获取到客户端的MAC,响应包就直接回给客户端 了,不会走网关,也就走不到LB上面了。这时候由于没有LB做SNAT,客户端收到的响应包源IP是RS的IP,而客户端的请求包目的IP是LB的虚拟服 务IP,这时候客户端无法识别响应包,会直接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