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多模态大模型元年,RAG技术正从单语言模态进化到多模态RAG。传统方法将文档中的图片、表格等转换为文本后再进行RAG,但会导致信息丢失。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突破,原生多模态RAG成为可能,如DSE和ColPali方法直接使用原始文档图像,通过延迟交互技术提高检索效率和精度,无需广义OCR转换过程。这标志着多模态RAG突破了传统图像检索,具备大规模非结构化多模态数据深度理解能力,将有更多商业应用价值。

1、什么是RAG
什么是RAG: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是一种结合了信息检索技术和大型语言模型提示功能的框架。它通过从数据源检索信息来辅助LLM生成答案,提高了模型在知识密集型任务中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我们为什么需要RAG: 大型语言模型通常基于固定的历史数据集进行训练,这意味着它们的知识是过时的,无法涵盖最新的信息或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RAG的目的是通过引入额外知识库,检索其中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检索结果给予用户回答。这也可以显著减少大模型因为并不具备相关知识,而出现的“幻觉”现象。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把整个数据库作为LLM的prompt输入,但由于transformer架构O(N2)复杂度的限制,LLM支持的最长输入长度通常有限,多数支持到128k token已经是极限,使得在面临更长知识库输入时,RAG依然是当下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
如何实现RAG: 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常需要给定一系列文档,并使用RAG方法,让LLM针对这些文档进行检索与交互。RAG的实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 数据准备阶段: 包括数据提取、分块(chunking)、向量化(embedding)、数据入库等环节。数据提取涉及将不同格式的数据(如PDF、Word、数据库等)处理为统一的格式。分块是将大文档分割成较小的、语义完整的单元,以便于后续处理和检索。
- 检索阶段: 系统根据输入查询检索相关文档或信息。这个阶段依赖于搜索算法和索引方法来快速识别大量集合中最相关的数据。
- 增强阶段: 将用户查询和检索到的额外上下文放入一个提示模板中,以增强提示。
- 生成阶段: 使用大型语言模型来针对检索结果,生成对用户的回复。
2、走向多模态RAG
从RAG的应用可以看出,多数时候,我们需要把一些文档作为RAG的输入,用于检索和生成。而现实应用中,文档通常是以图文交错的形式存在的,比如网页、PDF、PPT文件等等。
通常的做法是,只保留文档中的文本信息。对于PDF文档,则进行OCR文字识别,读取其中的文本。但这样会导致大量图片中至关重要的信息被丢失,以及很多结构化内容的错乱,比如标题、表格、页眉页脚等格式错乱。
改进的做法是,把所有模态信息都转换为纯文本,再进行RAG。我们可以使用多种计算机视觉模型,比如检测模型对文档结构进行识别,然后对文档中不同的模块,使用不同的“广义OCR模型”进行解析。比如对于文本段落,使用OCR模型进行文本识别;对于表格,可以用表格模型进行识别转换为Markdown或LaTeX文本;对于公式,则套用公式识别转换为LaTeX;对于图片,则可使用多模态大模型如GPT-4o进行文本解读(caption),保存为文本描述。有很多开源的工具可以完成这些事情,比如MinerU等。通过解析算法,多模态数据就被完全转换为纯文本的格式了,也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套用纯文本的RAG方法了。

图像来源: 张颖峰 | 所见即所得:多模态RAG正在向我们走来
我们注意到,使用上述的方法,信息不可避免会存在丢失,而且依赖过多的解析模型。而时间来到2024年,多模态大模型实现了爆发式的技术突破,高分辨率的视觉输入已经取得了巨大突破,使用单一的多模态大模型做广义OCR也变得非常容易。比如QWen2-VL以及InternVL-2等开源多模态大模型,在文档的广义OCR上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多模态大模型成功,让端到端(end-to-end)的算法已经成为了主流。原生多模态的RAG算法也成为了可能:既然多模态大模型有能力理解文本,那我们其实即无需再把图像转换为文本,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像,提取embedding去做RAG。

即从图(a)转变为图(b)的模式
DSE
https://arxiv.org/abs/2406.11251

DSE,即Document Screenshot Embedding,是一个不使用广义OCR的多模态RAG方法,直接把原始文档的扫描图片,切片后,使用视觉语言模型的编码器编码。其对query和docunment使用了双编码的架构。验证了这一想法的可行性。
ColPali
https://arxiv.org/abs/2407.01449

ColPali架构也是利用视觉语言模型来从文档页面的图像中产生高质量的上下文化嵌入。ColPali使用了延迟交互(late interaction)技术,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同时在检索性能上超越了现有的文档检索系统,并且具有更快的处理速度和可端到端训练的特点。上图对比了传统的文档RAG与多模态RAG的区别。因为减少了广义OCR的解析过程,使得处理速度也有了质的提升。

CoPali其实从名字上看,就知道灵感来源于两个工作,PaliGemma和CoBERT。PaliGemma 是 Google 开发的一款具有多模态功能的视觉语言模型,它结合了视觉模型 SigLIP 和大型语言模型 Gemma。“Col” 则来自于ColBERT 的延迟交互编码器。ColPali 算是延迟交互编码器在多模态 RAG 检索的应用,并且极大提高了检索召回的精度。
延迟交互编码结合了双编码器和交叉编码器的优点。在这种架构中,query和文档被分别编码成独立的embedding集合,然后通过一个高效的交互机制来计算它们之间的相似度。

延迟交互编码的核心思想是将查询和文档的编码过程分开,这样文档的编码可以离线完成,而查询的编码则在在线阶段进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查询时仅对查询进行编码,从而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此外,由于文档的编码是预先完成的,可以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这样就可以对更多的文档进行排序,从而提高查询的精度。
在延迟交互编码中,一个关键的计算是最大相似性(MaxSim)函数,它计算每个查询Token向量与所有文档Token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并跟踪每个查询Token的最大得分。查询和文档的总相似度分数是这些最大余弦相似度分数的总和。这种方法允许模型在保持较高排序质量的同时,也具备较高的性能。
随着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力的增强,以它为基础的多模态RAG,也早已突破了传统的图像检索的应用方式,而是真正具备大规模非结构化多模态数据深度理解的能力,将会有更多toB的商业应用价值。
如何从零学会大模型?小白&程序员都能跟上的入门到进阶指南
当AI开始重构各行各业,你或许听过“岗位会被取代”的焦虑,但更关键的真相是:技术迭代中,“效率差”才是竞争力的核心——新岗位的生产效率远高于被替代岗位,整个社会的机会其实在增加。
但对个人而言,只有一句话算数:
“先掌握大模型的人,永远比后掌握的人,多一次职业跃迁的机会。”
回顾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初期,率先拥抱新技术的人,都提前拿到了“职场快车道”的门票。我在一线科技企业深耕12年,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3年前主动学大模型的同事,如今要么成为团队技术负责人,要么薪资翻了2-3倍。
深知大模型学习中,“没人带、没方向、缺资源”是最大的拦路虎,我们联合行业专家整理出这套 《AI大模型突围资料包》,不管你是零基础小白,还是想转型的程序员,都能靠它少走90%的弯路:
- ✅ 小白友好的「从零到一学习路径图」(避开晦涩理论,先学能用的技能)
- ✅ 程序员必备的「大模型调优实战手册」(附医疗/金融大厂真实项目案例)
- ✅ 百度/阿里专家闭门录播课(拆解一线企业如何落地大模型)
- ✅ 2025最新大模型行业报告(看清各行业机会,避免盲目跟风)
- ✅ 大厂大模型面试真题(含答案解析,针对性准备offer)
- ✅ 2025大模型岗位需求图谱(明确不同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点)
所有资料已整理成包,想领《AI大模型入门+进阶学习资源包》的朋友,直接扫下方二维码获取~

① 全套AI大模型应用开发视频教程:从“听懂”到“会用”
不用啃复杂公式,直接学能落地的技术——不管你是想做AI应用,还是调优模型,这套视频都能覆盖:
- 小白入门:提示工程(让AI精准输出你要的结果)、RAG检索增强(解决AI“失忆”问题)
- 程序员进阶:LangChain框架实战(快速搭建AI应用)、Agent智能体开发(让AI自主完成复杂任务)
- 工程落地:模型微调与部署(把模型用到实际业务中)、DeepSeek模型实战(热门开源模型实操)
每个技术点都配“案例+代码演示”,跟着做就能上手!

课程精彩瞬间

② 大模型系统化学习路线:避免“学了就忘、越学越乱”
很多人学大模型走弯路,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方向错了——比如小白一上来就啃深度学习理论,程序员跳过基础直接学微调,最后都卡在“用不起来”。
我们整理的这份「学习路线图」,按“基础→进阶→实战”分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明确:
- 该学什么(比如基础阶段先学“AI基础概念+工具使用”)
- 不用学什么(比如小白初期不用深入研究Transformer底层数学原理)
- 学多久、用什么资料(精准匹配学习时间,避免拖延)
跟着路线走,零基础3个月能入门,有基础1个月能上手做项目!

③ 大模型学习书籍&文档:打好理论基础,走得更稳
想长期在大模型领域发展,理论基础不能少——但不用盲目买一堆书,我们精选了「小白能看懂、程序员能查漏」的核心资料:
- 入门书籍:《大模型实战指南》《AI提示工程入门》(用通俗语言讲清核心概念)
- 进阶文档:大模型调优技术白皮书、LangChain官方中文教程(附重点标注,节省阅读时间)
- 权威资料:斯坦福CS224N大模型课程笔记(整理成中文,避免语言障碍)
所有资料都是电子版,手机、电脑随时看,还能直接搜索重点!

④ AI大模型最新行业报告:看清机会,再动手
学技术的核心是“用对地方”——2025年哪些行业需要大模型人才?哪些应用场景最有前景?这份报告帮你理清:
- 行业趋势:医疗(AI辅助诊断)、金融(智能风控)、教育(个性化学习)等10大行业的大模型落地案例
- 岗位需求:大模型开发工程师、AI产品经理、提示工程师的职责差异与技能要求
- 风险提示:哪些领域目前落地难度大,避免浪费时间
不管你是想转行,还是想在现有岗位加技能,这份报告都能帮你精准定位!

⑤ 大模型大厂面试真题:针对性准备,拿offer更稳
学会技术后,如何把技能“变现”成offer?这份真题帮你避开面试坑:
- 基础题:“大模型的上下文窗口是什么?”“RAG的核心原理是什么?”(附标准答案框架)
- 实操题:“如何优化大模型的推理速度?”“用LangChain搭建一个多轮对话系统的步骤?”(含代码示例)
- 场景题:“如果大模型输出错误信息,该怎么解决?”(教你从技术+业务角度回答)
覆盖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等大厂的最新面试题,帮你提前准备,面试时不慌!

以上资料如何领取?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资料已经上传优快云,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优快云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为什么现在必须学大模型?不是焦虑,是事实
最近英特尔、微软等企业宣布裁员,但大模型相关岗位却在疯狂扩招:
- 大厂招聘:百度、阿里的大模型开发岗,3-5年经验薪资能到50K×20薪,比传统开发岗高40%;
- 中小公司:甚至很多传统企业(比如制造业、医疗公司)都在招“会用大模型的人”,要求不高但薪资可观;
- 门槛变化:不出1年,“有大模型项目经验”会成为很多技术岗、产品岗的简历门槛,现在学就是抢占先机。
风口不会等任何人——与其担心“被淘汰”,不如主动学技术,把“焦虑”变成“竞争力”!


最后:全套资料再领一次,别错过这次机会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资料已经上传优快云,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优快云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