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001: 在Python中如何实现单例模式。
点评:单例模式是指让一个类只能创建出唯一的实例,这个题目在面试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因为它考察的不仅仅是单例模式,更是对Python语言到底掌握到何种程度,建议大家用装饰器和元类这两种方式来实现单例模式,因为这两种方式的通用性最强,而且也可以顺便展示自己对装饰器和元类中两个关键知识点的理解。
方法一:使用装饰器实现单例模式。
from functools import wraps
def singleton(cls):
"""单例类装饰器"""
instances = {}
@wraps(cls)
def wrapper(*args, **kwargs):
if cls not in instances:
instances[cls] = cls(*args, **kwargs)
return instances[cls]
return wrapper
@singleton
class President:
pass
扩展:装饰器是Python中非常有特色的语法,用一个函数去装饰另一个函数或类,为其添加额外的能力。通常通过装饰来实现的功能都属横切关注功能,也就是跟正常的业务逻辑没有必然联系,可以动态添加或移除的功能。装饰器可以为代码提供缓存、代理、上下文环境等服务,它是对设计模式中代理模式的践行。在写装饰器的时候,带装饰功能的函数(上面代码中的
wrapper函数)通常都会用functools模块中的wraps再加以装饰,这个装饰器最重要的作用是给被装饰的类或函数动态添加一个__wrapped__属性,这个属性会将被装饰之前的类或函数保留下来,这样在我们不需要装饰功能的时候,可以通过它来取消装饰器,例如可以使用President = President.__wrapped__来取消对President类做的单例处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上面的单例并不是线程安全的,如果要做到线程安全,需要对创建对象的代码进行加锁的处理。在Python中可以使用threading模块的RLock对象来提供锁,可以使用锁对象的acquire和release方法来实现加锁和解锁的操作。当然,更为简便的做法是使用锁对象的with上下文语法来进行隐式的加锁和解锁操作。
方法二:使用元类实现单例模式。
class SingletonMeta(type):
"""自定义单例元类"""
def __init__(cls, *args, **kwargs):
cls.__instance = None
super().__init__(*args, **kwargs)
def __call__(cls, *args, **kwargs):
if cls.__instance is None:
cls.__instance = super().__call__(*args, **kwargs)
return cls.__instance
class President(metaclass=SingletonMeta):
pass
扩展:Python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在面向对象的世界中,一切皆为对象。对象是通过类来创建的,而类本身也是对象,类这样的对象是通过元类来创建的。我们在定义类时,如果没有给一个类指定父类,那么默认的父类是
object,如果没有给一个类指定元类,那么默认的元类是type。通过自定义的元类,我们可以改变一个类默认的行为,就如同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通过元类的__call__魔术方法,改变了President类的构造器那样。补充:关于单例模式,在面试中还有可能被问到它的应用场景。通常一个对象的状态是被其他对象共享的,就可以将其设计为单例,例如项目中使用的数据库连接池对象和配置对象通常都是单例,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地方获取到的数据库连接和配置信息是完全一致的;而且由于对象只有唯一的实例,因此从根本上避免了重复创建对象造成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开销,也避免了对资源的多重占用。再举个例子,项目中的日志操作通常也会使用单例模式,这是因为共享的日志文件一直处于打开状态,只能有一个实例去操作它,否则在写入日志的时候会产生混乱。
题目002:不使用中间变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
点评:典型的送人头的题目,通常交换两个变量需要借助一个中间变量,如果不允许使用中间变量,在其他编程语言中可以使用异或运算的方式来实现交换两个变量的值,但是Python中有更为简单明了的做法。
方法一:
a = a ^ b
b = a ^ b
a = a ^ b
方法二:
a, b = b, a
扩展:需要注意,
a, b = b, a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是元组解包,虽然很多人都这样认为。Python字节码指令中有ROT_TWO指令来支持这个操作,类似的还有ROT_THREE,对于3个以上的元素,如a, b, c, d = b, c, d, a,才会用到创建元组和元组解包。想知道你的代码对应的字节码指令,可以使用Python标准库中dis模块的dis函数来反汇编你的Python代码。
题目003:写一个删除列表中重复元素的函数,要求去重后元素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点评:这个题目在初中级Python岗位面试的时候经常出现,题目源于《Python Cookbook》这本书第一章的第10个问题,有很多面试题其实都是这本书上的原题,所以建议大家有时间好好研读一下这本书。
def dedup(items):
no_dup_items = []
seen = set()
for item in items:
if item not in seen:
no_dup_items.append(item)
seen.add(item)
return no_dup_items
如果愿意也可以把上面的函数改造成一个生成器,代码如下所示。
def dedup(items):
seen = set()
for item in items:
if item not in seen:
yield item
seen.add(item)
扩展:由于Python中的集合底层使用哈希存储,所以集合的
in和not in成员运算在性能上远远优于列表,所以上面的代码我们使用了集合来保存已经出现过的元素。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hashable对象,因此上面的代码在列表元素不是hashable对象时会失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给函数增加一个参数,该参数可以设计为返回哈希码或hashable对象的函数。
题目004:假设你使用的是官方的CPython,说出下面代码的运行结果。
点评:下面的程序对实际开发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却是CPython中的一个大坑,这道题旨在考察面试者对官方的Python解释器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
a, b, c, d = 1, 1, 1000, 1000
print(a is b, c is d)
def foo():
e = 1000
f = 1000
print(e is f, e is d)
g = 1
print(g is a)
foo()
运行结果:
True False
True False
True
上面代码中a is b的结果是True但c is d的结果是False,这一点的确让人费解。CPython解释器出于性能优化的考虑,把频繁使用的整数对象用一个叫small_ints的对象池缓存起来造成的。small_ints缓存的整数值被设定为[-5, 256]这个区间,也就是说,在任何引用这些整数的地方,都不需要重新创建int对象,而是直接引用缓存池中的对象。如果整数不在该范围内,那么即便两个整数的值相同,它们也是不同的对象。
CPython底层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还做了另一个设定,对于同一个代码块中值不在small_ints缓存范围内的整数,如果同一个代码块中已经存在一个值与其相同的整数对象,那么就直接引用该对象,否则创建新的int对象。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这条规则对数值型适用,但对字符串则需要考虑字符串的长度,这一点大家可以自行证明。
扩展:如果你用PyPy(另一种Python解释器实现,支持JIT,对CPython的缺点进行了改良,在性能上优于CPython,但对三方库的支持略差)来运行上面的代码,你会发现所有的输出都是True。
题目005:Lambda函数是什么,举例说明的它的应用场景。
点评:这个题目主要想考察的是Lambda函数的应用场景,潜台词是问你在项目中有没有使用过Lambda函数,具体在什么场景下会用到Lambda函数,借此来判断你写代码的能力。因为Lambda函数通常用在高阶函数中,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向函数传入函数或让函数返回函数最终实现代码的解耦合。
Lambda函数也叫匿名函数,它是功能简单用一行代码就能实现的小型函数。Python中的Lambda函数只能写一个表达式,这个表达式的执行结果就是函数的返回值,不用写return关键字。Lambda函数因为没有名字,所以也不会跟其他函数发生命名冲突的问题。
扩展:面试的时候有可能还会考你用Lambda函数来实现一些功能,也就是用一行代码来实现题目要求的功能,例如:用一行代码实现求阶乘的函数,用一行代码实现求最大公约数的函数等。
fac = lambda x: __import__('functools').reduce(int.__mul__, range(1, x + 1), 1) gcd = lambda x, y: y % x and gcd(y % x, x) or x
Lambda函数其实最为主要的用途是把一个函数传入另一个高阶函数(如Python内置的filter、map等)中来为函数做解耦合,增强函数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下面的例子通过使用filter和map函数,实现了从列表中筛选出奇数并求平方构成新列表的操作,因为用到了高阶函数,过滤和映射数据的规则都是函数的调用者通过另外一个函数传入的,因此这filter和map函数没有跟特定的过滤和映射数据的规则耦合在一起。
items = [12, 5, 7, 10, 8, 19]
items = list(map(lambda x: x ** 2, filter(lambda x: x % 2, items)))
print(items) # [25, 49, 361]
扩展:用列表的生成式来实现上面的代码会更加简单明了,代码如下所示。
items = [12, 5, 7, 10, 8, 19] items = [x ** 2 for x in items if x % 2] print(items) # [25, 49, 361]
题目006:说说Python中的浅拷贝和深拷贝。
点评:这个题目本身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就题论题而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于这种面试题,在回答的时候一定要让你的答案能够超出面试官的预期,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印象分。所以回答这个题目的要点不仅仅是能够说出浅拷贝和深拷贝的区别,深拷贝的时候可能遇到的两大问题,还要说出Python标准库对浅拷贝和深拷贝的支持,然后可以说说列表、字典如何实现拷贝操作以及如何通过序列化和反序列的方式实现深拷贝,最后还可以提到设计模式中的原型模式以及它在项目中的应用。
浅拷贝通常只复制对象本身,而深拷贝不仅会复制对象,还会递归的复制对象所关联的对象。深拷贝可能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一个对象如果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了自身,会导致无休止的递归拷贝;二是深拷贝可能对原本设计为多个对象共享的数据也进行拷贝。Python通过copy模块中的copy和deepcopy函数来实现浅拷贝和深拷贝操作,其中deepcopy可以通过memo字典来保存已经拷贝过的对象,从而避免刚才所说的自引用递归问题;此外,可以通过copyreg模块的pickle函数来定制指定类型对象的拷贝行为。
deepcopy函数的本质其实就是对象的一次序列化和一次返回序列化,面试题中还考过用自定义函数实现对象的深拷贝操作,显然我们可以使用pickle模块的dumps和loads来做到,代码如下所示。
import pickle
my_deep_copy = lambda obj: pickle.loads(pickle.dumps(obj))
列表的切片操作[:]相当于实现了列表对象的浅拷贝,而字典的copy方法可以实现字典对象的浅拷贝。对象拷贝其实是更为快捷的创建对象的方式。在Python中,通过构造器创建对象属于两阶段构造,首先是分配内存空间,然后是初始化。在创建对象时,我们也可以基于“原型”对象来创建新对象,通过对原型对象的拷贝(复制内存)就完成了对象的创建和初始化,这种做法更加高效,这也就是设计模式中的原型模式。在Python中,我们可以通过元类的方式来实现原型模式,代码如下所示。
import copy
class PrototypeMeta(type):
"""实现原型模式的元类"""
def __init__(cls, *args, **kwargs):
super().__init__(*args, **kwargs)
# 为对象绑定clone方法来实现对象拷贝
cls.clone = lambda self, is_deep=True: \
copy.deepcopy(self) if is_deep else copy.copy(self)
class Person(metaclass=PrototypeMeta):
pass
p1 = Person()
p2 = p1.clone() # 深拷贝
p3 = p1.clone(is_deep=False) # 浅拷贝
题目007:Python是如何实现内存管理的?
点评:当面试官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摆在面前了。你要先反问面试官:“你说的是官方的CPython解释器吗?”。这个反问可以展示出你了解过Python解释器的不同的实现版本,而且你也知道面试官想问的是CPython。当然,很多面试官对不同的Python解释器底层实现到底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概念。所以,千万不要觉得面试官一定比你强,怀揣着这份自信可以让你更好的完成面试。
Python提供了自动化的内存管理,也就是说内存空间的分配与释放都是由Python解释器在运行时自动进行的,自动管理内存功能极大的减轻程序员的工作负担,也能够帮助程序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内存泄露的问题。以CPython解释器为例,它的内存管理有三个关键点:引用计数、标记清理、分代收集。
引用计数:对于CPython解释器来说,Python中的每一个对象其实就是PyObject结构体,它的内部有一个名为ob_refcnt 的引用计数器成员变量。程序在运行的过程中ob_refcnt的值会被更新并藉此来反映引用有多少个变量引用到该对象。当对象的引用计数值为0时,它的内存就会被释放掉。
typedef struct _object {
_PyObject_HEAD_EXTRA
Py_ssize_t ob_refcnt;
struct _typeobject *ob_type;
} PyObject;
以下情况会导致引用计数加1:
-
对象被创建
-
对象被引用
-
对象作为参数传入到一个函数中
-
对象作为元素存储到一个容器中
以下情况会导致引用计数减1:
-
用
del语句显示删除对象引用 -
对象引用被重新赋值其他对象
-
一个对象离开它所在的作用域
-
持有该对象的容器自身被销毁
-
持有该对象的容器删除该对象
可以通过sys模块的getrefcount函数来获得对象的引用计数。引用计数的内存管理方式在遇到循环引用的时候就会出现致命伤,因此需要其他的垃圾回收算法对其进行补充。
这里也给大家准备了一套系统学习资源,文中所展示的资料全部都是免费分享,点击下方链接添加微信即可免费获取!
戳这里 👉 【读者福利】Python经典学习资料免费分享,领走不谢! 👈
题目008:说一下你对Python中迭代器和生成器的理解。
点评:很多人面试者都会写迭代器和生成器,但是却无法准确的解释什么是迭代器和生成器。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可以参考下面的回答。
迭代器是实现了迭代器协议的对象。跟其他编程语言不通,Python中没有用于定义协议或表示约定的关键字,像interface、protocol这些单词并不在Python语言的关键字列表中。Python语言通过魔法方法来表示约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议,而__next__和__iter__这两个魔法方法就代表了迭代器协议。可以通过for-in循环从迭代器对象中取出值,也可以使用next函数取出迭代器对象中的下一个值。生成器是迭代器的语法升级版本,可以用更为简单的代码来实现一个迭代器。
扩展:面试中经常让写生成斐波那契数列的迭代器,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代码。
class Fib(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um): self.num = num self.a, self.b = 0, 1 self.idx = 0 def __iter__(self): return self def __next__(self): if self.idx < self.num: self.a, self.b = self.b, self.a + self.b self.idx += 1 return self.a raise StopIteration()如果用生成器的语法来改写上面的代码,代码会简单优雅很多。
def fib(num): a, b = 0, 1 for _ in range(num): a, b = b, a + b yield a
题目009:正则表达式的match方法和search方法有什么区别?
点评:正则表达式是字符串处理的重要工具,所以也是面试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在Python中,使用正则表达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调用
re模块中的函数,传入正则表达式和需要处理的字符串;一种是先通过re模块的compile函数创建正则表达式对象,然后再通过对象调用方法并传入需要处理的字符串。如果一个正则表达式被频繁的使用,我们推荐用re.compile函数创建正则表达式对象,这样会减少频繁编译同一个正则表达式所造成的开销。
match方法是从字符串的起始位置进行正则表达式匹配,返回Match对象或None。search方法会扫描整个字符串来找寻匹配的模式,同样也是返回Match对象或None。
题目010:下面这段代码的执行结果是什么。
def multiply():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758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