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的编码助手提供动力的隐藏算法
——Cursor和Windsurf的底层工作原理
Nir Diamant
2025年5月13日
试想一下,有一个AI伙伴可以帮助你编写代码。它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建议的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理解你想要构建什么的合作者。现在,像Cursor和Windsurf这样的工具正在实现这一点。但是这些AI编码助手实际上是如何工作的呢?让我们探索为它们提供动力的算法和系统,使用简单的类比来使技术概念易于理解。
它们如何看待你的代码
为了提供帮助,AI编码助手需要理解你的整个代码库。Cursor和Windsurf都使用复杂的上下文检索系统来“查看”你的代码。
-
Cursor:
-
将项目索引到向量存储中 → 就像创建一个智能的代码地图。
-
使用专门的编码器模型,特别强调注释和文档字符串。
-
采用两阶段检索:
- 向量搜索找出候选片段;
- 使用AI重新排序结果。
-
类比:像图书管理员,先抓书,再筛选。
🎯 两阶段方法优于关键词/正则搜索,尤其适用于“代码行为”相关的复杂问题。
- 支持
@file
或@folder
精确指定上下文。
-
-
Windsurf:
- 构建可搜索代码地图。
- 使用基于LLM的搜索工具,优于传统嵌入搜索。
- 自动引入相关文件,实现**“存储库范围的意识”**。
- 提供上下文固定功能 → 像公告板,确保AI始终可见重要笔记。
它们如何思考
这些AI助手的“思考”由结构化提示 + 上下文管理策略驱动。
-
Cursor:
-
使用
<communication>
和<tool_calling>
等标签组织系统提示。 -
明确行为指令:
- 不道歉、先解释再执行、避免在聊天中输出代码。
-
应用上下文学习技术 → 通过展示正确范例“培训AI”。
-
-
Windsurf:
-
使用 Cascade代理:
- AI规则(自定义指令)+ 记忆系统(持久上下文)结合。
- 记忆内容包括用户笔记或历史交互信息 → 实现跨会话记忆。
-
上下文压缩策略确保关注最相关内容。
-
它们如何行动
两者都使用 ReAct(推理 + 行动)模式 将语言模型转化为多步骤代理。
-
Cursor:
-
在一个循环中执行任务:选择工具 → 说明意图 → 调用工具 → 查看结果 → 决定下一步。
-
工具包括:
- 搜索、读取、编辑、运行 shell 命令、浏览网页等。
-
关键优化:使用**“特殊差异语法”提出语义补丁**,由**“应用模型”**合并更改。
-
在沙盒环境中运行实验代码,保障安全。
-
控制循环次数(如linter修复最多3次)避免无限循环。
-
采用**“专家混合”架构**:
- 大模型(如GPT-4)做决策,小模型负责具体执行。
-
-
Windsurf:
-
Cascade流程强调“计划+审批”:
- 生成改动计划 → 请求用户批准 → 执行 → 分析结果。
-
代理架构可串联20+工具调用,无需人工干预。
-
工具包括代码搜索、命令行、文件编辑、外部服务连接等。
-
支持自动响应用户编辑,如参数变动后自动更新引用点。
-
内部的大脑
这些系统使用多个AI模型协调不同任务,兼顾速度与质量。
-
Cursor:
- 架构采用 “嵌入 → 思考 → 行动” 循环。
- 根据任务将请求路由到合适模型。
- 支持大上下文窗口模型(如Claude 100k tokens)。
- 嵌入使用如
text-embedding-ada
等专用模型。 - 智能路由层在大/小模型间做动态选择,优化响应质量。
-
Windsurf:
-
基于Meta LLaMA架构训练自有模型:
- 70B基础模型,日常任务;
- 405B高级模型,复杂场景。
-
支持集成 外部模型(GPT-4、Claude)→ 实现模型无关性。
-
灵活配置“哪个任务用哪个大脑”。
-
保持同步
实时同步能力是打造流畅AI协作体验的核心。
-
Cursor:
- 逐token流式响应 → 实时生成代码。
- 自动检测并修复生成错误 → 构建自我纠正循环。
- 使用 “光标预测” 提前感知用户下一个可能编辑位置。
- 持续更新向量索引,实现实时可检索性。
-
Windsurf:
- 同样使用流式传输保持“流畅感”。
- Cascade可实时响应用户更改,即时调整执行计划。
- 架构基于事件驱动 → 编辑、保存、输入等操作都触发AI重新推理。
- 使用 SSE(Server-Sent Events) 保持终端、编辑器和AI同步。
- 能自动识别运行错误并主动提出修复方案,减少复制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