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S,全称Cross Site Scripting,即跨站脚本攻击,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注入攻击,是指攻击者在页面中注入恶意的脚本代码,当受害者访问该页面时,恶意代码会在其浏览器上执行,需要强调的是,XSS不仅仅限于JavaScript,还包括flash等其它脚本语言。根据恶意代码是否存储在服务器中,XSS可以分为存储型XSS、反射型XSS、本地型XSS、DOM型XSS。
=================================================================
·反射型XSS漏洞利用
①低级:代码直接引用了name参数,并没有任何的过滤与检查
<script>alert(/xss/)</script>
②中级:对输入进行了过滤,基于黑名单的思想,使用相关函数将输入中的<script>删除
双写绕过:<sc<script>ript>alert(/xss/)</script>
大小混写:<ScRiPt>alert(/xss/)</script>
③高级:同样使用黑名单过滤输入,相关函数用于正则表达式的搜索和替换,这使得双写绕过、大小写混淆绕过(正则表达式中i表示不区分大小写)不再有效
通过img、body等标签的事件或者iframe等标签的src注入恶意的js代码:<img src=1 onerror=alert(/xss/)>
④Impossible级别:使用相关函数把预定义的字符&、”、 ’、<、>转换为 HTML 实体,防止浏览器将其作为HTML元素
==================================================================
·存储型XSS漏洞利用
①低级:对输入并没有做XSS方面的过滤与检查,且存储在数据库中
<script>alert(/xss/)</script>
②中级:对输入进行了过滤,基于黑名单的思想,使用相关函数将输入中的<script>删除,且存储在数据库中
双写绕过:<sc<script>ript>alert(/xss/)</script>
大小混写:<ScRiPt>alert(/xss/)</script>
③高级:同样使用黑名单过滤输入,相关函数用于正则表达式的搜索和替换,这使得双写绕过、大小写混淆绕过(正则表达式中i表示不区分大小写)不再有效,但是却忽略了img、iframe等其它危险的标签,且存储在数据库中
通过img、body等标签的事件或者iframe等标签的src注入恶意的js代码:<img src=1 onerror=alert(/xss/)>
④Impossible级别:使用相关函数解决了X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