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AI 智能体(Agent)的浪潮中,许多企业正带着旧世界的安全地图,试图航行于一片全新的未知海域。Curity CTO Jacob Ideskog 警告称,这种“梦游”般的状态源于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误解。本文将逐一戳破五个关于 AI 智能体安全的致命误区,揭示那些看似合理的假设为何在 AI 时代会变得不堪一击,并阐明企业必须进行的思维范式转变。
误区一:“它只是个聊天界面,风险可控”
普遍看法:许多团队将 AI 智能体视为一个增强版的前端聊天机器人,认为其主要风险在于可能产生不当言论,只要做好内容审核,风险就是可控的。
残酷现实:真正的风险在于集成,而非界面。
Jacob Ideskog 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智能体并非孤立存在。它们被深度集成到企业的核心系统中,被授权调用 API、更新记录、发送电子邮件。在这种模式下,一个看似无害的聊天输入,可能会转化为一个对生产数据库的破坏性操作。
当企业中非人类身份(智能体)与人类用户的比例超过 80:1,且这些智能体普遍被授予长期、广泛的系统访问权限时,“聊天界面”的风险模型就已彻底失效。攻击者攻击的不再是界面,而是通过界面操控一个高权限的“内部员工”。
思维转变:必须将每个智能体都视为一个独立的、拥有特权的用户身份来管理,对其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授权和审计,而不是把它看作一个无状态的前端应用。
误区二:“我们现有的防火墙和 WAF 就够了”
普遍看法:企业已经投入巨资构建了强大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包括 Web 应用防火墙(WAF)、入侵检测系统等,这些足以抵御外部威胁。
残酷现实:传统安全工具无法理解“语言”层面的攻击。
Ideskog 强调,AI 时代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攻击面已经从代码层扩展到了行为、语言和上下文层。
-
提示注入 (Prompt Injection) 攻击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恶意指令被封装在完全合法的文本中,它能轻易绕过检查恶意代码签名的 WAF。因为从网络协议和数据格式上看,它是一个完全正常的请求。
-
传统工具无法分辨一个请求的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它们无法理解用户输入的语义,自然也就无法阻止通过语言操纵来改变智能体行为的攻击。
思维转变:安全防御必须向应用层内部延伸,增加能够理解和解析语言意图的防护措施,例如专门的输入/输出过滤器、提示加固技术和行为异常检测模型。
誤區三:“數據源的訪問控制很嚴密,所以數據是安全的”
普遍看法:只要我们确保智能体所连接的数据库、知识库等数据源本身具有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RBAC),数据就不会泄露。
残酷现实:智能体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数据泄露”侧信道。
一个被授权访问敏感数据的智能体,即使其权限设置完全正确,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泄密者。攻击者无需直接查询敏感数据,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巧妙、间接的问题,诱导智能体在其生成的回答中总结、推断或重组出敏感信息。
例如,攻击者可能不会问“A 员工的薪水是多少?”,而是问“请按薪水从高到低,列出销售部门所有员工的姓氏首字母”。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源的访问控制是合规的,但智能体却成为了绕过其核心逻辑的“帮凶”。
思维转变:数据安全策略必须从“控制对数据的访问”扩展到“控制数据如何被智能体理解、处理和呈现”,实施严格的输出过滤和信息脱敏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一公里。
误区四:“AI 生成的代码有开发者审查,问题不大”
普遍看法:像 GitHub Copilot 这样的工具生成的代码,最终会由人类开发者进行审查和确认,因此潜在的安全风险可以被发现和修复。
残酷现实:这严重低估了 AI 引入漏洞的规模和隐蔽性。
Ideskog 以 Copilot 早期会生成硬编码凭证、使用过时加密库的代码为例,指出两个核心问题:
-
规模效应:AI 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生成大量代码,人类审查的速度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对每一行代码都进行同等深度的安全审计。
-
隐蔽性:开发者在项目压力下,可能会下意识地信任 AI 的建议,从而忽略那些不那么明显、但同样致命的安全缺陷。这相当于在软件供应链的源头,悄无声息地埋入了大量定时炸弹。
思维转变:必须将 AI 生成的代码视为“不可信的第三方依赖”,对其进行自动化的静态代码分析(SAST)和动态测试(DAST),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人工审查。
误区五:“只要模型本身安全,我们就安全了”
普遍看法:只要我们选择像 OpenAI、Google 等大公司提供的、经过严格安全测试的先进基础模型,我们的应用就是安全的。
残酷现实:模型安全只是整个安全版图的一小块。
这与早期云计算的误区如出一辙,即认为“用了 AWS 就等于安全了”。事实上,云服务商负责的是底层基础设施的安全(Security of the Cloud),而用户必须负责自身在云上应用的安全(Security in the Cloud)。
同理,模型提供商负责模型的安全,但企业自身必须负责:
-
如何集成模型:API 密钥是否安全?网络端点是否加固?
-
如何授予权限:智能体连接内部系统的权限是否过大?
-
如何监控和记录:所有 AI 交互是否都有完整的审计日志?
-
如何设计应用逻辑:输入输出的处理流程是否存在漏洞?
思维转变:AI 安全是一个共同责任模型。企业必须承担起应用层、集成层和操作层的全部安全责任,建立覆盖 AI 应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实践。
结语:告别“想当然”,拥抱新范式
AI 智能体带来的挑战,并非技术上的不可逾越,而是思维上的惯性依赖。只有彻底告别上述五种“想当然”的致命误区,企业才能真正从“梦游”中警醒,认识到这场安全变革的深刻性。这要求我们不再将安全视为一个孤立的、滞后的环节,而是将其作为 AI 应用设计、开发和运营的核心支柱,从而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行稳致远。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