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终考评的反思

2018年的年终考评得了B。领导和我沟通完绩效后,内心是有些焦虑的。心路历程如下,mark一下。

个人情况

  1. 我确实没有投入百分百精力在工作中,2018年我完成了人生的两件大事:买房和结婚。
  2. 4月份入职新东家后,我在地铁上的时间完全没有利用起来,基本都在玩游戏。每天浪费的时间在两小时。周末也没有再去主动学习。

工作情况

  1. 这里没有产品,需求完全靠自驱。这一年,我几乎全部在进行结算系统的重构。这种工作形式,和我之前遇到的完全不同,有点不适应。但我愿意拥抱变化,并努力要求自己拥有该工作形式下应具备的一些品质:外部调研、“拿来主义”、领域知识、推动能力、无中生有。这些倒是和阿里P8“行业深度、全局意识、前瞻规划、推动创新”和P9“领军人物、策略规划、促进变革、无中生有”的要求有点形似吼~
  2. 这里奉行晋升周期人员优先制。遗憾的是,我近乎在入职一年半后才会迎来第一次晋升答辩(当然,就算让我今年春季答辩,估计产出还是不够)。很多任务不会第一个想到我。领导明确说了:很多事情不会第一个想起我。我已然成为食物链的下游了,“产出”自然不如别人。
  3. 没有建立起个人影响力。原因也很明显:到岗时间不长,参与的跨组项目不多,能力并不突出。这边同事的背景都很厉害,名校硕士都成了基本标配。工作时长都不低,我每天晚上九点半下班也算是走的比较早的了。这就是所谓的“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但我是一个注重效率的人,也许我在经验上占点优势,工作能力与品质不一定比他们差。
  4. 说说重构。重构是一件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事情。但重构后的系统,不经受检验,也是一种伤害。况且,业务重心都要转移了,单量稳步下滑,真的感觉很失落。当初选择这里,就是期待这一线大厂的高并发、海量数据场景,结果还不如上家呢。

一些思考

  1. 曾经我的想法是,在自己没有到达一定年限的时候,不要去判别业务和技术孰轻孰重。两者都重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从“产出”的角度上来说,业务更重要一些。技术是服务于业务的,技术要支撑产品,脱离了业务的技术是无法形成生产力的。至少我现在所在的环境,各种中间件都已被封装好,有专门的团队去负责,很多情况下,技术是不需要被考验的(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一篇有质量技术分享是敌不过管理混乱下的疯狂加班的。
  2. “裁员潮”再次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虽说业务和技术两者并重,但过去我的发展模式是,工作之外的时间还是奉献给了技术,业务在工作时间内随着开发而提高。我现在接触的业务不可持续,其他几乎都是重构,而技术又达不到架构的级别,技术又没有为业务带来数量级的贡献。直白地说,自己可以被分分钟取代。
  3. 那如何不被取代?上次和同事聊天,他说之前在一家支付公司,那边比较有人情味,几乎不裁人。结合我做账户和清结算已经多年的情况,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往结算的领域专家发展啊!在没有确实管理团队前,在现有业务大于技术的环境下,如果插上行业深度知识的翅膀,那就是有“金刚不坏神功”了。举个例子,账户重构,如果能把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关系能搞出来,会设置会计账户,能够吹吹牛逼,那你的价值立马就不一样了。再扩大一点说,如果能够给予结算领域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结算是强需求,哪里都需要,那你是不是就能够走遍天下了?!

一些行动

  1. 利用好每天地铁上的两小时,零碎的时间看一些技术知识点。
  2. 周末的时间用来学习领域知识,第一优先级是学习会计相关的知识。这个博客建立一个会计分类。
  3. 每年十月份有个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我有必要拿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