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魔鬼”的世界 |
2005年,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出版家们发现自己完全陷入了一个“魔鬼的世界”。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谈论“魔鬼”成为一种时尚,它频频现身于各种电视新闻、专题片、脱口秀、访谈、书评中,人们讨论《魔鬼经济学》的热情甚至超过了他们对《哈利·波特6》的关注,甚至平头百姓在平常聊天的时候也会扯上几句“魔鬼”里面的经典字句,据说这样可以让对方觉得他们比较“有深度”…… 热闹归热闹,《魔鬼经济学》绝对不是一本虚有其表的书,史蒂夫·列维特这位最新的美国经济学奖获得者,全美40岁以下最著名、最另类的经济学家真正懂得人的心思,他知道该怎么跟你的思维做游戏,轻描淡写地把你带进他的“魔鬼世界”,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一场探险般的阅读中向你揭开“隐藏在所有事物背后的真相”。 阅读《魔鬼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它能从根本上改变你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看法,该书极富营养,除了为你提供很多事实性的结论之外,它还可以教给你一种把握事物真相的方法。列维特在书中所传达的一个主要观念就是: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很多公论性的观点所传达的也未必就是真相。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犯罪率下降的解释。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社会笼罩着一种极度恐慌的气氛,犯罪学家们估计,按照过去几十年当中的犯罪趋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犯罪率将达到历史最高,大街上到处都是持枪行凶的匪徒,届时整个美国将沦为人间地狱———犯罪学家们对此列出了种种“令人信服”的论据,政府也在大声疾呼全社会来关注…… 可就在人人自危,感觉在劫难逃的时候,历史出现了让人尴尬而欣喜的转折: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犯罪率一路狂降,美国突然又回到了太平的时代! 于是乎,几年前还在着力论证“犯罪浪潮势不可挡”的学者专家们又在忙着为“犯罪率下降”找理由,“强韧的经济形势”、“更有效的巡逻政策”、“严格的枪支管理条例”……就在众说纷纭的时候,史蒂夫冷不丁地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堕胎! 没错,他坚信20多年前的“堕胎合法化”才是犯罪率下降的惟一合理解释。 这一结论不可避免地把他推到了几乎所有主流犯罪学家、道德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对立面,后者随即在各种媒体上对史蒂夫展开围剿、嘲弄,甚至是污蔑和谩骂,压力之下,史蒂夫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特有的“列氏方法”赢得了这场世纪大辩论。 其实,在《魔鬼经济学》中几乎处处都有相类似的问题。毒品贩子真的都是大款吗?游泳池和手枪,哪个对孩子更危险?名字对一个人的未来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三K党到底是怎么瓦解的?怎样才能把握房地产代理人的心思,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你想要的房子……作者举重若轻,妙语不断,手法娴熟地肢解了一个个看似另类的命题,把读者频频抛上想像力的巅峰,让人大呼过瘾之后又能掩卷沉思。就像著名的评论家兰兹伯格所描述的那样,“阅读《魔鬼经济学》简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 |
作者:刘亚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