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旧项目需求变更,我的一天就是这么浪费的

本文分享了一段处理老程序的复杂经历,包括代码阅读困难、逻辑理解挑战、使用硬编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对老程序常见问题的总结,如代码质量、注释缺失、逻辑混乱等。文章还提出了优化代码、增加注释、使用现代开发工具来提升代码可读性和维护性的建议。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早九点,来到客户现场。

打开电脑,完整开机五分钟。

打开IDE,五分钟。

启动服务器,98700秒

运行程序,再次测试昨天完成的需求,恢复数据库,半个小时。

客户周五相关部门例行卫生检查,五分钟。

与客户确认昨天的需求,十五分钟(含等待五分钟)。

与对应PM核对项目计划分解表,五分钟。

吸烟,五分钟。

此时,约等于十点十分。


运行程序,定位到出错页面指定位置,五分钟。

从代码堆中一步步整理业务逻辑,云里雾里,二十五分钟。

最终,跟着跟着逻辑连接就断了,try了一个必然的发生的代码块,而这个代码块我没有看到有何实际意义。依然不理解原作者的实际意图,二十分钟。

吸根烟消消气,十分钟。

看屏幕代码,大脑空白十分钟。

硬编码,测试结果通过,十分钟。

此时,十一点半。

午餐(伙食不错),休息。

开始工作。

此时,下午一点。

GG搜索,使用的开源框架的开发文档,希望可以通过理解主要方法的使用和讲解能对找到原作者的意图有点启发,六十分钟。

与老大电话,十分钟。

非*.java的调试,无法实时跟踪代码。在数据来源处加Sysout(targetValue),很欣慰的看到数据源根本没有调用,在调用处取不到值就设置为默认值,二十分钟。

吸根烟消消气,十分钟。

ps:这个时候代码我基本看不下去了。开始考虑使用硬编码,就那么着吧,爱咋咋地。个人经历少,但在下斗胆猜测,有很多程序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堕落的。

我认为我老大说的很对,老程序尽量加补丁,少改动原来代码。所以我还是很想把逻辑弄明白,自己写代码测试,改改查查,查查改改,修改方法,思路依然不通,一百二十分钟。

此时,接近五点。

随便上网看看资料,那个问题我是完全不想去考虑了。本来这活不着急,好好分析分析,整漂亮儿的,就耐着性子做了,越做越郁闷,除了硬编码我找不到什么办法了,不得不承认,我的一次探索性的尝试失败了。


今天,我有一个感悟,就是尽量别碰老程序,因为老程序会有很多问题。

比如:

1、浏览器版本的不断更新,用户不满意程序不支持新浏览器。就得改,而这种改动并不是一个前台代码的问题,代码质量不高,后来也得改。

2、老程序没有注释,或者注释含糊、歧义,干脆和上一个函数的注释一模一样,唉,能把人看疯。

3、代码冗余过剩,有的文件除了几个参数不一样,其他的地方都一样,一点美感都没有,想重构,但是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4、格式混乱,某jsp页面,<%if%>、<c:if>同时使用,看的在下憋得慌。还有,代码参差不齐,如果,不想手动整理格式,按个CTRL+SHIFT+F不好么?

5、逻辑混乱,原代码写好了,反正好用,也不管其他的那么多。后期维护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这段经历,很痛苦,很折磨人,也很打击人。可能原作者也不想这么写,中国的开发环境就这样,有时也挺无奈的。


另:想和大家一起努力,让代码看着美丽一点。退一步讲,复杂的业务,咱多写写注释,好歹让人家明白我们要干嘛。

再另:公司机器,能快点么?


### HotSwap技术功能与作用 HotSwap 是一种用于动态更新应用程序代码的技术,能够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重新加载修改后的代码。这种能力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并减少了因频繁重启带来的性能损耗。 #### 功能概述 HotSwap 的核心功能在于其能够实现实时代码更新的能力。具体来说,在 Go 语言领域中,`hotswap` 提供了一种完整的解决方案来重新加载代码而无需停止服务器[^3]。而在 Java 和其他语言环境中,类似的工具如 `Hotswap Agent` 或者针对特定场景设计的工具(例如 Macaque HotSwap),也提供了相似的功能[^2][^4]。 以下是 HotSwap 技术的主要特点: - **无停机更新**:无论是在开发阶段还是生产环境下,都可以在不停止程序运行的前提下完成代码变更。 - **高兼容性**: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及其生态系统下的不同框架和技术栈[^4]。 - **灵活适用范围广**: - 开发期间即时反馈修改效果; - 自动化流水线中的无缝调整; - 生产环境紧急问题处理等特殊需求下提供快速响应手段。 --- ### 技术原理分析 为了理解如何实现这些强大特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工作机制。一般来说,这类工具依赖于底层虚拟机接口以及文件监视器相结合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1. **监控源码变化** 工具会持续跟踪项目目录内的文件改动情况。一旦检测到有新的版本被保存下来,则触发后续操作过程。 2. **编译新代码片段** 探测到变动之后,下一步就是将最新的源文件再次经过编译生成字节码形式的数据结构以便进一步使用[^2]。 3. **替换内存中的对象实例** 关键一步便是把已经存在于进程空间里的版组件替换成刚刚构建出来的最新成果物。这通常涉及到复杂的反射技术和垃圾回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点[^1]. 4. **维持状态一致性** 在执行上述动作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不受干扰——即所谓“不间断业务逻辑”。这意味着即使是处于繁忙工作负荷之下的系统也应该有能力平滑过渡至升级后的新形态而不丢失任何正在进行的操作数据或者连接关系等等重要信息[^4]。 ```python import os from watchdog.observers import Observer from watchdog.events import FileSystemEventHandler class CodeChangeHandler(FileSystemEventHandler): def on_modified(self, event): if not event.is_directory and event.src_path.endswith('.py'): print(f"Detected change in {event.src_path}. Reloading...") # Reload logic here... def start_monitor(path_to_watch="."): observer = Observer() handler = CodeChangeHandler() observer.schedule(handler, path=path_to_watch, recursive=True) observer.start() if __name__ == "__main__": try: start_monitor("./your_project_folder/") while True: pass except KeyboardInterrupt: observer.stop() finally: observer.join() ``` 此段伪代码展示了基本思路之一是如何利用 Python 中的一个第三方库 Watchdog 来创建一个简单的文件监听器,并在其基础上添加自定义行为以应对实际需要的情况。 --- ### 应用场景举例说明 基于前面提到的各种优势特征,我们可以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如下所示: 1. **本地开发加速**: 当程序员们忙于调试复杂算法或是界面布局优化的时候,每一次小小的更动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周期才能见到最终呈现的样子确实令人沮丧不已;然而借助此类插件的帮助则可以让整个试验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2. **CI/CD 流程改进**: 对于那些追求极致速度的企业而言,在每次提交之前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验证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变化是否符合预期标准无疑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表现。因此引入自动化的单元测试配合在线修正模式便成为了必然选择之一. 3. **应急维护保障**: 假设某一天突然发现某个关键模块出现了致命错误影响到了大批用户的正常使用体验怎么办?这时候如果具备随时上线补丁包的能力显然要比完全关闭网站直到修复完毕再开放要更好得多[^4].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论是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还是增强服务质量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技术创新!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