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述需求的序列图,描述的是“内外对话”。
- 描述设计的序列图,描述的是“内部协作”。
1、划分原理
用例是需求,架构师设计。用例驱动的架构设计,从用例到模块划分结构,关键过渡是一组对象的相互协作。所谓协作,是一组对象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进行的交互。
从“需求层”到“设计层”的总体思维路径,简称“两环节、四步骤”:
- 需求分析环节
- 一方面用例图定义系统能提供给外部Actor的功能,此步在先。
- 另一方面,用例规约(用例图可不够)进一步将笼统的“功能”明确定义为“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的交互序列”,但仍保持系统作为“黑盒”,此步在后。
- 架构设计环节
- 一方面,打破“黑盒”,识别一个用例背后有哪些类,以及设计类之间的交互,此步为先。
- 另一方面,梳理通过多个用例识别出的这些类,并将它们划分到不同模块,此步在后。
2、第1步:实现用例需要哪些类
2.1、鲁棒图-发现实现用例需要哪些类
首先,识别最明显的职责。
接下来,开始考虑职责间的关系,并发现新职责。
继续同样的思维方式,增量建模。
2.2、序列图-明确类之间的交互关系
画UML序列图时应注意“先大局,后细节”。
3、第2步:这些类应该划归哪些模块
用例驱动设计有别于所有“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的最大不同之处,包含了“自底向上”的设计思想。这种“从好多类,到少数模块”的过程,显然是一种“归纳”思维。
3、优缺点
3.1、优点
由简入繁,从研究一个个功能的实现作为切入点,易上手。
为后续详细设计也提供不少铺垫。
3.2、缺点
用例多,从用例到类,再到模块,设计工作量大。
如果用例驱动方法运用得太死板,可能会掉入“先详细设计,后架构设计”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