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程序是否优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最常见的衡量标准是程序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以及代码的可读性、可扩展性。针对程序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想要优化程序代码,需要对数据结构与算法有深入的理解,并且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针对代码的可读性和可扩展性,想要优化程序代码,需要深入理解软件架构设计,熟知并会应用合适的设计模式。
为了使程序充分地利用多核 CPU,简单地实现一个单线程的程序是远远不够的,程序员需要能够编写出并发或者并行的多线程程序。最后,大型软件系统的代码行数达到了百万级,如果没有一个设计良好的软件架构,想在已有代码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开发代价和维护成本是无法想象的。一个设计良好的软件应该具有可读性和可扩展性,遵循“开闭原则”、“依赖倒置原则”、“面向接口编程”等。
对于 CPU 密集型的程序(即程序中包含大量计算),Java 程序可以达到 C/C++ 程序同等级别的速度,但是对于 I/O 密集型的程序(即程序中包含大量 I/O 操作),Java 程序的速度就远远慢于 C/C++ 程序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C/C++ 程序能直接访问底层的存储设备。因此,不记录日志而得到大幅度性能提升的原因是,Java 程序的 I/O 操作较慢,是一个很耗时的操作。
通过该项目实例,笔者深深地感到,想要写出一个性能优化、可读性可扩展性强的程序,需要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编程语言的特性,软件系统架构设计都有较深入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将这些基本理论、编程技巧融会贯通,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并总结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