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忙着写论文,只能说要写一篇高水平论文确实不容易,要一直反复来回修改调整,要求比较高,所以没太有时间和精力写博客,这两天结束了初稿,又正好是假期,出来冒个泡。
本次分享的主题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稳定裕度求解方法。
0. 问题描述
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经典的Bode图分析稳定裕度不再适用,目前市面上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用的比较广泛的办法有:
- 回差阵奇异值法;
- μ分析法;
其中回差阵奇异值法相对比较保守,但是两种方法都是基于模型的,也就是必须得有建立好的状态空间模型才能求解稳定裕度。然而,最近却了解到一种不基于模型,基于实验数据来解算稳定裕度的方法,并且求解过程简单,感觉在实际中更加有效。以下首先介绍基于模型的SM求解算法,然后介绍基于数据驱动的SM求解方法,最后再补充介绍一下μ分析法求解SM法。
1. 基于模型的MIMO稳定裕度分析
对于多输入多输出闭环系统,在被控对象输入端注入一个复对角乘性扰动 Im+Δ(s)\mathbf{I}_m+\mathbf{\Delta }\left( s \right)Im+Δ(s) 来定义多变量增益和时延裕度(GM and DM)。

当求解增益裕度时,
Δ(s)=diag(r1,r2,...,rm),∣ri∣⩽rmax,i=1,2,...m\mathbf{\Delta }\left( s \right) =\mathrm{diag}\left( r_1, r_2, ... , r_m \right) , \left| r_i \right|\leqslant r_{\max}, i=1,2,...mΔ(s)=diag(r1,r2,...,rm),∣ri∣⩽rmax,i=1,2,...m当求解时延裕度时,Δ(s)=diag(e−sτ1−1,e−sτ2−1,...,e−sτm−1),0⩽τi⩽τmax,i=1,2,...m\mathbf{\Delta }\left( s \right) =\mathrm{diag}\left( e^{-s\tau _1-1}, e^{-s\tau _2-1}, ... , e^{-s\tau _m-1} \right) , 0\leqslant \tau _i\leqslant \tau _{\max}, i=1,2,...mΔ(s)=diag(e−sτ1−1,e−sτ2−1,...,e−sτm−1),0⩽τi⩽τmax,i=1,2,...m对上图利用环路变换和小增益定理进行转换可得
Ri(s)=(Im+(H(s)KG(s))−1)−1\mathbf{R}_{\mathrm{i}}\left( s \right) =\left( \mathbf{I}_m+\left( \mathbf{H}\left( s \right) \mathbf{KG}\left( s \right) \right) ^{-1} \right) ^{-1}Ri(s)=(Im+(H(s)KG(s))−1)−1此时的增益裕度和时延裕度的最大值为rmax=(1−ε1)∥Ri(s)∥−1τmax=(1−ε2)∥sRi(s)∥−1r_{\max}=\left( 1-\varepsilon _1 \right) \left\| \mathbf{R}_i\left( s \right) \right\| ^{-1}
\\
\tau _{\max}=\left( 1-\varepsilon _2 \right) \left\| s\mathbf{R}_i\left( s \right) \right\| ^{-1}rmax=(1−ε1)∥Ri(s)∥−1τmax=(1−ε2)∥sRi(s)∥−1对于H∝H_{\propto}H∝范数 ∥Ri(s)∥\left\| R_i\left( s \right) \right\|∥Ri(s)∥求通过sigma函数求解最大奇异值得到,然而可转换成对应的增益裕度和时延裕度。mag2db(−rmax+1)⩽GM⩽mag2db(rmax+1)0⩽DM⩽τmaxmag2db\left( -r_{\max}+1 \right) \leqslant GM\leqslant mag2db\left( r_{\max}+1 \right)
\\
0\leqslant DM\leqslant \tau _{\max}mag2db(−rmax+1)⩽GM⩽mag2db(rmax+1)0⩽DM⩽τmax在验证上述结果的时候,直接在反馈回路上加上增益环节和时延环节即可,-r*[1 0;0 1]+[1 0;0 1],经过验证,该裕度取值合适,较不保守。
2. 基于数据驱动的MIMO稳定裕度分析
以上方法是基于有确切模型的时候求解稳定裕度,然而对于实际情况来说,大部分时候是不知道具体模型的,此时使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稳定裕度就会有较大的偏差。
对上一节的控制回路进行调整,可得到基于扫频数据的稳定裕度求解方法。
上图表示的意思是,通过在z点注入扫频信号,在w点获取对应的输出数据,此时借助频率响应综合识别软件包(CIFER) 的帮助即可得到对应的 Ri(s)\boldsymbol{R}_i\left( s \right)Ri(s),具体的求解步骤如下:

最终得到奇异值曲线如下所示,对最大奇异值根据上节的公式进行转换,可得到对应的增益裕度为6.17dB,时延裕度为0.1618s。经过验证,数值合理,较不保守。

上述方法的优势之处为:
- 简单;
- 无模型基于实验数据获得;
- 在不中断环路的情况下进行在线评估SM;
- 对于含时滞环节的不确定性能更好的处理;
劣势在于:虽然扫频试验得到的数据驱动SMs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在所得到的数据驱动SMs的扰动下,系统仍能保持稳定。
3. μ分析法求解稳定裕度
顺带补充一下μ分析法求解稳定裕度的方法,同样在输入端引入乘性不确定性:
将不确定性从系统中分离出来,并转换为如下形式:
其中P=−(I+KG)−1KG\boldsymbol{P}=-\left( \boldsymbol{I}+\boldsymbol{KG} \right) ^{-1}\boldsymbol{KG}P=−(I+KG)−1KG 这样,原系统转化为适合鲁棒稳定性分析的标准形式。如果知道了回路开环传递函数KG ,就可以通过该式计算出P(s)的频率特性,进而利用Matlab中的 μ-tool得到系统的结构奇异曲线。并找出系统的μ峰值。
上图μ峰值为3.75,转换成经典的增益裕度和相角裕度分别为2.0492dB和15.2904°。经过验证,此结果合理,系统在此范围内仍能稳定。
4. 总结
1、分别阐述了基于理论模型和基于实验数据的稳定裕度计算方法;
2、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在理论上可以采用基于模型的计算方法(小增益L2L_2L2方法和μ分析法),在实践上可以采用基于扫频数据驱动的测量方法。
451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