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014

9014三极管参数编辑

集电极最大耗散功率PCM=0.4W(Tamb=25℃)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CM=0.1A


集电极基极击穿电压BVCBO=50V

集电极发射极击穿电压BVCEO=45V

发射极基极击穿电压BVEBO=5V

集电极发射极饱和压降VCE(sat)=0.3V (IC=100mA; IB=5mA)

基极发射极饱和压降VBE(sat)=1V (IC=100mA; IB=5mA)

特征频率fT=150MHz

HFE: A=60~150; B=100~300; C=200~600; D=400~1000

1主要用途

作为低频、低噪声前置放大,应用于电话机、VCD、

DVD、电动玩具等电子产品(与C9015互补)

2 识别方法

(a) 判定基极。用万用表R×100或R×1k挡测量管子三个电极中每两个极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值。当用第一根表笔接某一电极,而第二表笔先后接触另外两个电极 均测得低阻值时,则第一根表笔所接的那个电极即为基极b。这时,要注意万用表表笔的极性,如果红表笔接的是基极b。黑表笔分别接在其他两极时,测得的阻值 都较小,则可判定被测管子为PNP型三极管;如果黑表笔接的是基极b,红表笔分别接触其他两极时,测得的阻值较小,则被测三极管为NPN型管如 9013,9014,9018。

(b) 判定三极管集电极c和发射极e。(以PNP型三极管为例)将万用表置于R×100或R×1K挡,红表笔基极b,用黑表笔分别接触另外两个管脚时,所测得的 两个电阻值会是一个大一些,一个小一些。在阻值小的一次测量中,黑表笔所接管脚为集电极;在阻值较大的一次测量中,黑表笔所接管脚为发射极。

D 不拆卸三极管判断其好坏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小功率三极管多直接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由于元件的安装密度大,拆卸比较麻烦,所以在检测时常常通过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挡,去测量被测管子各引脚的电压值,来推断其工作是否正常,进而判断三极管的好坏。

如果像9013 ,9014一样NPN的用万用表检测他们的引脚,黑表笔接一个极,用红笔分别接其它两极,两个极都有5K阻值时,黑表笔所接就是B极。这时用黑红两表笔分别接其它两极,用舌尖同时添(其实也可以先用舌头添湿一下手指然后用手指去摸,反正都不卫生)黑表笔所接那个极和B极,表指示阻值小的那个黑表所接就是C 极。(以上所说为用指针表所测,数字表为红笔数字万用表内部的正负级是和指正表相反的。)


06-11
<think>嗯,用户这次查询的是9014三极管的技术参数。回顾之前的对话历史,用户对三极管的参数体系似乎有初步了解,提到过极限参数、电气特性曲线等概念,还特别关注导通电压这类动态特性。用户可能是个电子爱好者或者维修工程师,需要具体型号的数据手册来解决实际问题。9014是通用型小功率三极管,常用于音频放大等场景,所以参数重点应该放在直流特性、频率响应这些实用指标上。上次引用的[^1][^2]里提到的"极间电压""Ic-Vbe关系"正好适用。查手册发现关键信息很多,需要分层整理:先列出基础参数让用户快速确认型号匹配性,再深入介绍电气特性。特别注意用户上次提到的导通电压问题,要单独在直流特性里说明Vbe(sat)参数,并把Ic-Vbe曲线特性放进"重要提示"环节。安全参数也得强调,维修时烧管子多半是超了最大集电极电流。表格形式展示极限值最直观,但中文回答要把表头汉化。封装图用户可能自己会下载手册,口头描述引脚排列即可。最后考虑用户后续可能的问题方向:替换型号选择、电路设计注意事项、实际测量方法。特意在相关问题上增加匹配度问题,这种老旧型号常有国产替代的困惑。</think> 根据行业通用标准,9014作为NPN型硅小功率三极管的典型代表,其核心参数如下(基于ON Semi等主流厂商手册): ### 一、极限参数(Absolute Maximum Ratings) | 参数 | 值 | 单位 | 说明 | |----------------------|----------|------|--------------------------| | $V_{CEO}$ | 45 | V | 集电极-发射极击穿电压 | | $V_{CBO}$ | 50 | V | 集电极-基极击穿电压 | | $V_{EBO}$ | 5 | V | 发射极-基极击穿电压 | | $I_C$ | 100 | mA | 最大集电极电流 | | $P_{tot}$ | 450 | mW | 总功耗($T_a=25^\circ C$)| | $T_{stg}$ | -55~150 | ℃ | 储存温度范围 | ### 二、电气特性($T_a=25^\circ C$) #### 1. 直流特性(DC Characteristics) | 参数 | 测试条件 | 最小值 | 典型值 | 最大值 | 单位 | |----------------------|------------------------|--------|--------|--------|------| | $h_{FE}$ (直流增益) | $V_{CE}=5V, I_C=1mA$ | 60 | - | 1000 | - | | $V_{BE(sat)}$ | $I_C=100mA, I_B=5mA$ | - | 0.7 | 1.0 | V | | $I_{CBO}$ | $V_{CB}=30V$ | - | - | 0.1 | μA | #### 2. 交流特性(AC Characteristics) | 参数 | 测试条件 | 最小值 | 典型值 | 单位 | |---------------|-------------------------|--------|--------|------| | $f_T$ | $V_{CE}=5V, I_C=10mA$ | 100 | 150 | MHz | | $C_{ob}$ | $V_{CB}=5V, f=1MHz$ | - | 3.0 | pF | --- ### 三、关键曲线解读(手册图表参考) 1. **$I_C$-$V_{CE}$特性曲线** - 当 $I_B \geq 10\mu A$ 时,饱和区 $V_{CE(sat)} < 0.3V$ @ $I_C=50mA$ - 放大区线性优良(曲率变化平缓)[^2] 2. **$h_{FE}$-$I_C$关系曲线** - 最佳增益区间:$I_C=2\text{mA} \sim 20\text{mA}$($h_{FE}>200$) --- ### 四、封装信息(TO-92封装) ``` ┌───┐ E │1 3│ C │ 2 │ B └───┘ 俯视图 ``` 1. 引脚顺序(平面对自身): - 引脚1: 发射极 (E) - 引脚2: 基极 (B) - 引脚3: 集电极 (C) --- ### 重要提示 1. **导通电压**:实际设计时需参考 $I_C$-$V_{BE}$曲线,当$I_C=5mA$时 $V_{BE} \approx 0.62\text{V}$,高于此值才能可靠导通[^2] 2. **温度影响**:$h_{FE}$随温度上升而增大(+0.5%/℃),高温场景需留余量 > 📌 **数据手册获取**:推荐访问[ON Semi官网](https://www.onsemi.com)搜索"9014"下载完整PDF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