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Integer使用的一个坑

在以前的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事儿:某个项目的基础common包中有一个树结构。它的节点如下定义:
public class Node {
	
	private int id;
	private int parentId;
	
	//getters and setters and other methods
}
之前这个工程运行都正常。但在某次升级之后,几个与升级逻辑无关的业务突然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行为混乱而且没有任何异常。由于这几个服务的压力较大,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脏数据。

那是上生产环境之前没有做测试吗?
做了。
上生产之前分别跑了单元测试,测试环境集成测试和灰度环境发布。但在这些环境里运行都正常。

经过排查以后,发现是这个树结构的行为出现了一定概率的错误。很快,root cause被找到了,Node节点的定义被改成了如下形式:
public class Node {
	
	private Integer id;
	private Integer parentId;
	
	//getters and setters and other methods
}
这个类里面所有的int都被替换成了Integer。
之前代码逻辑中使用 
if( nodeA.getId() == nodeB.getParentId())
的判断有很多原本应该是true的都变成了false。

为什么?

这要从java的Integer缓存策略说起:
在jdk 5以后的运行时中,在默认的配置参数下,执行如下代码:
	@Test
	public void test() {
		Integer a = 10;
		Integer b = 10;
		System.out.println(a == b); //true
		
		Integer c = 200;
		Integer d = 200;
		System.out.println(c == d); //false
	}



结果一个是true,一个是false。

原因是在 Java 5 中,为 Integer 的操作引入了一个新的特性,用来节省内存和提高性能。整型对象在内部实现中通过使用相同的对象引用实现了缓存和重用。
上面的规则默认适用于整数区间 -128 到 +127。(后面版本增加了 
-XX:AutoBoxCacheMax=<size>
配置参数)
这种 Integer 缓存策略仅在自动装箱(autoboxing)的时候有用,使用构造器创建的 Integer 对象不能被缓存。
Java 编译器把原始类型自动转换为封装类的过程称为自动装箱(autoboxing),这相当于调用 valueOf 方法。
Integer.valueOf()方法的实现是: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if (i >= IntegerCache.low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IntegerCache.low)];
        return new Integer(i);
    }



在创建新的 Integer 对象之前会先在 IntegerCache.cache 中查找。有一个专门的 Java 类IntegerCache来负责 Integer 的缓存。其实现如下:
    private static class IntegerCache {
        static final int low = -128;
        static final int high;
        static final Integer cache;

        static {
            // high value may be configured by property
            int h = 127;
            String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sun.misc.VM.getSavedProperty("java.lang.Integer.IntegerCache.high");
            if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null) {
                try {
                    int i = parseInt(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i = Math.max(i, 127);
                    // Maximum array size is Integer.MAX_VALUE
                    h = Math.min(i, Integer.MAX_VALUE - (-low) -1);
                } catch( NumberFormatException nfe) {
                    // If the property cannot be parsed into an int, ignore it.
                }
            }
            high = h;

            cache = new Integer[(high - low) + 1];
            int j = low;
            for(int k = 0; k < cache.length; k++)
                cache[k] = new Integer(j++);

            // range [-128, 127] must be interned (JLS7 5.1.7)
            assert IntegerCache.high >= 127;
        }

        private IntegerCache() {}
    }



这就很明显了。。在默认的-128~127之间,用==判断Integer相等返回true,在这个范围之外,用==判断Integer相等返回false。

那为什么除生产环境之外的其他环境都是对的呢?
因为测试环境和灰度环境的树结构只有十几个节点。。而生产环境的树结构有几百个节点。。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助用户了解如何正确使用integer数据类型。首先,我要理清用户的需求。用户可能来自不同的编程背景,比如VHDL、Java、MyBatis或者数据库,所以需要覆盖多个领域的integer使用注意事项。 首先,我应该回顾已有的引用资料。引用[1]提到VHDL中std_logic_vector转integer时需要注意位宽匹配,避免溢出。引用[2]讨论了MyBatis中Integer类型参数在条件判断中的,特别是0和null的处理。引用[3]涉及数据库中的integer类型,包括unsigned、zerofill属性和SQL模式的影响。引用[4]强调JavaInteger比较应使用equals而非==,因为自动装箱的问题。 接下来,我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结构清晰的教程。可能需要分几个部分:基本概念、常见场景中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跨语言比较。每个部分都要结合引用中的例子,确保覆盖用户可能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基本概念中,要说明integer在不同环境中的定义和范围。在常见场景中,可以分VHDL类型转换、MyBatis条件判断、数据库字段设置、Java比较操作等。注意事项部分需要强调类型转换的溢出风险、空值处理、比较方法等。 还要确保使用正确的LaTeX格式,行内公式用$...$,独立公式单独成段。同时,生成相关问题需要考虑用户可能进一步想知道的内容,比如优化方法、性能分析、应用场景等。 需要检查是否有遗漏的重要点,比如不同编程语言中integer的大小限制,或者处理大整数时的潜在问题。还要确保回答真实可靠,引用来源正确标注。 最后,组织语言要简洁明了,步骤分明,让用户能逐步理解和应用。可能还需要添加示例代码,比如Java中equals的使用,或者VHDL的类型转换代码,帮助用户直观理解。 总结下来,结构应该是:介绍integer的基本概念,分场景说明使用方法,列举注意事项,最后是相关问题。每个部分结合引用中的案例,确保覆盖用户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think>### integer 数据类型使用教程 #### 一、基本概念 1. **定义** integer整数类型)是编程和数据库中用于存储整数值的基本数据类型。其取值范围和存储方式因语言或环境而异,例如: - Java中,`Integer`是32位有符号整数(范围 $-2^{31}$ 至 $2^{31}-1$)[^4]; - MySQL中,`INT`是32位有符号整数(范围 $-2147483648$ 至 $2147483647$),可添加`UNSIGNED`扩展为非负整数[^3]。 2. **核心用途** 适用于计数、索引、状态标识等场景,如: - 数据库主键字段; - 循环计数器; - 条件判断(如状态码)。 --- #### 二、常见场景与使用方法 ##### 1. **类型转换** - **VHDL中转换** 将`std_logic_vector`转换为`integer`时需确保位宽匹配,避免溢出: ```vhdl signal vec :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 "11110000"; signal num : integer; num <= to_integer(unsigned(vec)); -- 正确方法 ``` 直接类型转换(如`integer(vec)`)可能导致错误结果[^1]。 - **Java自动装箱** `Integer`与`int`自动转换时,需注意`null`值风险: ```java Integer a = null; int b = a; // 抛出NullPointerException ``` ##### 2. **条件判断** - **MyBatis中的陷阱** 若条件判断未正确处理`Integer`的`null`和`0`值,会导致逻辑错误: ```xml <!-- 错误写法:传入0时条件不成立 --> <if test="state != null and state != ''"> state = #{state} </if> <!-- 正确写法:仅判断null --> <if test="state != null"> state = #{state} </if> ``` 原因:MyBatis将空字符串与`0`视为不同逻辑[^2]。 ##### 3. **数据库设计** - **UNSIGNED与ZEROFILL属性** - `UNSIGNED`:禁止负数,扩大正数范围(如MySQL的`INT UNSIGNED`范围为 $0$ 至 $4294967295$); - `ZEROFILL`:自动补前导零(如`INT(5) ZEROFILL`会将`12`显示为`00012`)。 ##### 4. **比较操作** - **Java中避免使用`==`** `Integer`是对象类型,`==`比较的是引用而非值: ```java Integer a = 127; Integer b = 127; System.out.println(a == b); // true(缓存优化) Integer c = 128; Integer d = 128; System.out.println(c == d); // false System.out.println(c.equals(d)); // true ``` --- #### 三、注意事项 1. **溢出风险** 操作超出范围的整数时可能引发错误: - VHDL:`std_logic_vector`转`integer`时需位宽匹配; - Java:`Integer.MAX_VALUE + 1`会溢出为负值。 2. **空值处理** - 数据库:若字段允许`NULL`,插入数据时需显式赋值; - Java:拆箱(如`int num = nullableInteger`)需先判空。 3. **跨平台差异** - 不同语言中`integer`的存储大小可能不同(如C语言`int`通常是16位或32位)。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