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使用进阶(使用方法)

本文介绍了MAT(Memory Analyzer Tool)的高级使用技巧,重点讲解如何利用MAT进行Java内存泄漏的排查,包括如何获取和分析hprof文件,解读Unreachable对象,以及如何使用DominatorTree和Histogram等工具定位内存泄漏源头。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原文:

MAT使用进阶

Java的内存泄露

  • Java中的内存泄露主要特征:可达,无用
  • 无用指的是创建了但是不再使用之后没有释放
  • 能重用但是却创建了新的对象进行处理

MAT使用技巧

使用Android Studio Dump内存文件

Android Studio的最新版本可以直接获取hprof文件:

Android-Studio

Android-Studio

然后选择文件,点击右键转换成标准的hprof文件,就可以在MAT中打开了。

在使用使用Eclipse或者AndroidStudio抓内存之前,一定要手动点击 Initiate GC按钮手动触发GC,这样抓到的内存使用情况就是不包括Unreachable对象的。

手动触发GC

手动触发GC

Unreachable对象

Unreachable指的是可以被垃圾回收器回收的对象,但是由于没有GC发生,所以没有释放,这时抓的内存使用中的Unreachable就是这些对象。

Unreachable Objects

Unreachable Objects

Unreachable Objects Histogram

Unreachable Objects Histogram

点击Calculate Retained Size之后,会出现Retained Size这一列

Calculate Retained Size

Calculate Retained Size

Unreachable Objects Histogram

Unreachable Objects Histogram

可以看到Unreachable Object的对象其Retained Heap值都为0.这也是正常的。

Histogram

MAT中Histogram的主要作用是查看一个instance的数量,一般用来查看自己创建的类的实例的个数。

  • 可以很容易的找出占用内存最多的几个对象,根据Percentage(百分比)来排序。
  • 可以分不同维度来查看对象的Dominator Tree视图,Group by class、Group by class loader、Group by package
    和Histogram类似,时间久了,通过多次对比也可以把溢出对象找出来。
  • Dominator Tree和Histogram的区别是站的角度不一样,Histogram是站在类的角度上去看,Dominator Tree是站的对象实例的角度上看,Dominator Tree可以更方便的看出其引用关系。

Histogram group by package

Histogram group by package

通过查看Object的个数,结合代码就可以找出存在内存泄露的类(即可达但是无用的对象,或者是可以重用但是重新创建的对象

Histogram中还可以对对象进行Group,更方便查看自己Package中的对象信息。

Paste_Image.png

Paste_Image.png

Thread信息

MAT中可以查看当前的Thread信息:

Thread

Thread

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

  1. 可以看到可能有内存问题的Thread:

    内存异常

    内存异常

  2. 可以看到数量可能有问题的Thread

    数量异常

    数量异常

帮助信息

MAT中的各个视图中,在每一个Item中点击右键会出现很多选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依赖这些选项来进行分析:

右键选项

右键选项

这些选项的具体含义则可以通过右键中的Search Queries这个选项(上图中的倒数第四个选项)进行搜索和查看,非常的有用。

帮助信息

帮助信息

可以看到,所有的命令其实就是配置不同的SQL查询语句。

比如我们最常用的:

  • List objects -> with incoming references:查看这个对象持有的外部对象引用
  • List objects -> with outcoming references:查看这个对象被哪些外部对象引用
  • Path To GC Roots -> exclude all phantim/weak/soft etc. references:查看这个对象的GC Root,不包含虚、弱引用、软引用,剩下的就是强引用。从GC上说,除了强引用外,其他的引用在JVM需要的情况下是都可以 被GC掉的,如果一个对象始终无法被GC,就是因为强引用的存在,从而导致在GC的过程中一直得不到回收,因此就内存溢出了。
  • Path To GC Roots -> exclude weak/soft references:查看这个对象的GC Root,不含弱引用和软引用所有的引用.
  • Merge Shortest path to GC root :找到从GC根节点到一个对象或一组对象的共同路径

Debug Bitmap

如果经常使用MAT分析内存,就会发现Bitmap所占用的内存是非常大的,这个和其实际显示面积是有关系的。在2K屏幕上,一张Bitmap能达到20MB的大小。

所以要是MAT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将存储Bitmap的byte数组导出来,使用第三方工具打开。这个大大提高了我们分析内存泄露的效率。

关于这个方法的操作流程,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还原MAT中的Bitmap图像.

Debug ArrayList

ArrayList是使用非常常用的一个数据结构,在MAT中,如果想知道ArrayList中有哪些数据,需要右键-> List Objects -> With outgoing references,然后可以看到下面的图:

Outgoing

Outgoing

从上图可以看到,这个ArrayList的内容在一个array数组中,即暴漏了ArrayList的内部结构,查看的时候有点不方便,所以MAT提供了另外一种查看ArrayList内数据的方式:

Extrace List Values

Extrace List Values

其结果非常直观:

Extrace List Values Result

Extrace List Values Result

Big Drops In Dominator Tree

Big Drops In Dominator Tree选项在右键->

Displays memory accumulation points in the dominator tree. Displayed are objects with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tained size of the parent and the children and the first "interesting" dominator of the accumulation point. These are places where the memory of many small objects is accumulated under one object.

Big Drops In Dominator Tree

Big Drops In Dominator Tree

 

==============================内存文件对比 :Histogram 对比==============================

为查找内存泄漏,通常需要两个 Dump结果作对比,打开 Navigator History面板,将两个表的 Histogram结果都添加到 Compare Basket中去 :

添加好后,打开 Compare Basket面板,得到结果:

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将得到比对结果:

注意,上面这个对比结果不利于查找差异,可以调整对比选项:

再把对比的结果排序,就可得到直观的对比结果:

也可以对比两个对象集合,方法与此类似,都是将两个 Dump结果中的对象集合添加到Compare Basket中去对比。找出差异后用 Histogram查询的方法找出 GC Root,定位到具体的某个对象上。

 

<think>我们正在处理轨道疲劳裂缝数据,数据格式为.mat,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扩展和断裂。用户已经将数据按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现在想要使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分类。用户是新手,需要详细指导。 根据之前的引用和问题,我们知道: - 引用[1]提到了损伤模型,但主要用于土力学,可能不直接适用于图像分类。 - 引用[2]介绍了语义分割工具MMsegmentation,但我们的任务是分类(整个图像或样本属于哪个阶段),而不是分割(像素级分类)。 - 引用[3]提到了目标检测和跟踪(YOLOv5和DeepSORT),但我们的任务是分类,不是检测或跟踪。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适合图像分类(如果数据是图像)或者时序分类(如果数据是时序信号)的深度学习模型。 由于用户提到数据是.mat格式,我们需要先了解数据的结构。.mat文件通常保存为MATLAB格式,可能包含矩阵形式的数据。轨道疲劳裂缝数据可能是: 1. 图像数据:裂缝的图片,每个样本是一张图片,图片中显示裂缝的不同阶段。 2. 时序数据:传感器采集的时序信号,记录裂缝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3. 特征矩阵:已经提取好的特征向量,每个样本是一个特征向量。 用户之前提到“已经按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所以数据可能是已经处理好的特征矩阵,也可能是原始的图像或时序数据。 由于用户是新手,我们需要详细指导。我们假设数据是图像(因为裂缝数据常用图像表示),但如果是其他形式,我们也要考虑。 根据之前的回答,我们推荐了CNN、BiLSTM等模型。现在用户明确要求深度学习模型,所以我们重点介绍深度学习模型。 步骤: 1. 数据加载和预处理 2. 模型选择 3. 模型训练 4. 评估 详细解答: ### 一、数据加载与预处理 #### 1.1 加载.mat文件 使用Python的`scipy.io`库加载.mat文件。 ```python from scipy.io import loadmat # 加载训练集和测试集 train_data = loadmat('train_data.mat') test_data = loadmat('test_data.mat') # 通常.mat文件中有多个变量,我们需要查看其结构 print(train_data.keys()) # 查看包含哪些变量 ``` 假设.mat文件中包含以下变量: - `train_images`: 训练图像数据,形状为(样本数, 高度, 宽度, 通道数)(样本数, 高度, 宽度) - `train_labels`: 训练标签 - `test_images`: 测试图像数据 - `test_labels`: 测试标签 #### 1.2 数据预处理 - **归一化**:将图像像素值归一化到[0,1]或[-1,1]。 - **调整尺寸**:如果图像尺寸不一,需要调整到统一尺寸(如128x128)。 - **通道处理**:如果是灰度图,则通道数为1;如果是RGB,则通道数为3。 - **标签编码**:将分类标签(初始、扩展、断裂)转换为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 示例代码: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 假设train_data['images']和train_data['labels']是训练数据 # 归一化 X_train = train_data['images'].astype('float32') / 255.0 X_test = test_data['images'].astype('float32') / 255.0 # 如果图像是灰度图,需要增加通道维度 if X_train.ndim == 3: X_train = np.expand_dims(X_train, axis=-1) # 形状变为(样本数, 高, 宽, 1) X_test = np.expand_dims(X_test, axis=-1) # 标签处理 y_train = train_data['labels'].flatten() # 假设标签是(n,1)的矩阵,展平为(n,) y_test = test_data['labels'].flatten() # 将标签转换为独热编码 num_classes = 3 y_train = to_categorical(y_train, num_classes=num_classes) y_test = to_categorical(y_test, num_classes=num_classes) ``` ### 二、模型选择 针对图像分类任务,卷积神经网络(CNN)是最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以下是几种适合的模型: #### 2.1 简单CNN(适合新手) 对于新手,可以从简单的CNN架构开始,例如: ```python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Conv2D, MaxPooling2D, Flatten, Dense, Dropout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2D(32,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128, 128, 1))) # 假设输入是128x128的灰度图 model.add(MaxPooling2D((2, 2))) model.add(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MaxPooling2D((2, 2))) model.add(Conv2D(128, (3,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MaxPooling2D((2, 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28,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Dense(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 # 输出层,3个神经元对应3个类别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 2.2 预训练模型(迁移学习) 如果样本量较大(例如上万张),可以使用预训练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如VGG16、ResNet50等。 ```python from keras.applications import VGG16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GlobalAveragePooling2D # 使用预训练的VGG16(不包括顶层,输入尺寸调整为128x128,通道数为1,但VGG16默认接收3通道,所以我们需要调整) base_model = VGG16(weights='imagenet', include_top=False, input_shape=(128, 128, 3)) # 由于我们的图像是单通道,需要将单通道复制为三通道 # 在数据预处理中,将单通道图像复制成三通道 X_train_rgb = np.repeat(X_train, 3, axis=-1) # 将单通道复制三次,变成三通道 X_test_rgb = np.repeat(X_test, 3, axis=-1) # 构建模型 x = base_model.output x = GlobalAveragePooling2D()(x) x = Dense(256, activation='relu')(x) predictions = Dense(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x) model = Model(inputs=base_model.input, outputs=predictions) # 冻结预训练模型的层 for layer in base_model.layers: layer.trainable = False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注意:如果样本量较小,迁移学习效果可能更好,因为预训练模型已经学习了通用特征。 #### 2.3 时序模型(如果数据是时序信号) 如果.mat文件中的数据是时序信号(例如,每个样本是一个时间序列,表示裂缝随时间的演化),则可以使用RNN、LSTM或BiLSTM。 假设每个样本是一个时间步长为T,特征数为F的序列: ```python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LSTM, Bidirectional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Bidirectional(LSTM(64, return_sequences=True), input_shape=(T, F))) model.add(Bidirectional(LSTM(64))) model.add(Dense(32,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 三、模型训练 使用训练集训练模型,并用验证集监控性能。 ```python history = model.fit(X_train_rgb, y_train, epochs=50, batch_size=32, validation_split=0.2) # 从训练集中分出20%作为验证集 ``` ### 四、模型评估 使用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 ```python loss, accuracy = model.evaluate(X_test_rgb, y_test) print(f'测试集准确率: {accuracy:.4f}') ``` ### 五、结果可视化 绘制训练过程中的准确率和损失曲线。 ```pytho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plot(history.history['accuracy'], label='训练准确率') plt.plot(history.history['val_accuracy'], label='验证准确率') plt.title('训练和验证准确率') plt.legend() plt.show() ``` ### 六、注意事项 1. **数据量**:深度学习需要足够的数据量,如果样本太少,可能会导致过拟合。可以通过数据增强(如图像旋转、平移、缩放等)来增加样本多样性。 2. **类别平衡**:检查三个阶段的样本数量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可以采用类别加权或过采样/欠采样。 3. **超参数调优**:可以调整学习率、批次大小、网络层数等超参数来优化模型。 ### 七、推荐模型总结 | **数据类型** | **推荐模型** | **适用场景** | |----------------|----------------------|----------------------------------| | **图像数据** | 简单CNN或预训练CNN | 裂缝图像分类,尤其是形态特征明显时 | | **时序数据** | BiLSTM | 裂缝演化过程具有时间依赖性 | | **混合数据** | 多输入模型(图像+时序)| 同时拥有图像和时序数据 | > **关键提示**:作为新手,建议先从简单CNN开始,逐步尝试更复杂的模型。 ### 相关问题 1. 如果我的.mat文件中包含多种类型的数据(如图像和时序信号),如何设计深度学习模型? 2. 如何对裂缝图像进行数据增强? 3. 在训练CNN模型时,如何防止过拟合?</think>### 适用于轨道疲劳裂缝三阶段分类的深度学习模型推荐 针对.mat格式的轨道疲劳裂缝数据(初始/扩展/断裂三阶段分类任务),以下是适合新手的深度学习方案,结合数据处理流程、模型选择和实施步骤详细说明: --- #### 一、数据预处理关键步骤 1. **数据加载与转换** ```python import scipy.io import numpy as np # 加载.mat文件 data = scipy.io.loadmat('crack_data.mat') # 提取图像数据和标签 (假设存储为'images'和'labels') images = data['images'] # 形状应为 (样本数, 高, 宽, 通道) labels = data['labels'] # 形状应为 (样本数,) ``` 2. **数据增强(针对小样本)** - 初始阶段裂缝通常微小,需增强检测能力: ```python from tensorflow.keras.preprocessing.image import ImageDataGenerator datagen = ImageDataGenerator( rotation_range=20, # 旋转增强 width_shift_range=0.1, # 水平平移 zoom_range=0.2, # 缩放增强 fill_mode='nearest' # 填充方式 ) augmented_data = datagen.flow(images, labels, batch_size=32) ``` 3. **标签编码** ```python from tensorflow.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 将三阶段标签转换为独热编码 encoded_labels = to_categorical(labels, num_classes=3) # 初始=0, 扩展=1, 断裂=2 ``` --- #### 二、深度学习模型推荐 根据裂缝特性,优选以下模型架构: ##### 1. **基础CNN模型(新手友好)** ```python 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Conv2D, MaxPooling2D, Flatten, Dense model = Sequential([ Conv2D(32, (3,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128,128,1)), # 输入灰度图像 MaxPooling2D((2,2)), Conv2D(64, (3,3), activation='relu'), MaxPooling2D((2,2)), Flatten(), Dense(64, activation='relu'), Dense(3, activation='softmax') # 三分类输出 ])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 2. **改进型ResNet(高精度首选)** 残差连接能有效捕捉裂缝细微特征: ```python from tensorflow.keras.applications import ResNet50 # 使用预训练ResNet骨架(输入需调整为3通道) base_model = ResNet50(weights=None, include_top=False, input_shape=(128,128,3)) # 添加自定义分类层 model = Sequential([ base_model, GlobalAveragePooling2D(), Dense(256, activation='relu'), Dropout(0.5), Dense(3, activation='softmax') ]) ``` ##### 3. **双分支混合网络(融合形态与时序特征)** 若.mat数据包含时序演化信息: ```python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Input, LSTM, concatenate # 图像分支 img_input = Input(shape=(128,128,1)) x = Conv2D(32, (3,3))(img_input) ... # 时序分支(假设有序列特征) seq_input = Input(shape=(timesteps, features)) y = LSTM(64)(seq_input) # 特征融合 combined = concatenate([x, y]) output = Dense(3, activation='softmax')(combined) ``` --- #### 三、模型训练与评估 ```python # 划分数据集 (假设已预处理)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images, encoded_labels, test_size=0.2) # 训练模型 history = model.fit( X_train, y_train, epochs=50, batch_size=32, validation_split=0.15, # 使用15%训练数据作验证集 callbacks=[EarlyStopping(patience=5)] # 防止过拟合 ) # 评估测试集 test_loss, test_acc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print(f"测试集准确率: {test_acc:.4f}") ``` --- #### 四、关键优化策略 1. **类别不平衡处理** - 初始阶段样本通常较少,需添加类别权重: ```python class_weights = {0: 2.0, 1: 1.5, 2: 1.0} # 初始阶段权重最高 model.fit(..., class_weight=class_weights) ``` 2. **注意力机制增强** 添加CBAM模块聚焦裂缝区域: ```python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Multiply, GlobalAvgPool2D def cbam_block(input_feature): # 通道注意力 avg_pool = GlobalAvgPool2D()(input_feature) ... # 空间注意力 max_pool = tf.reduce_max(input_feature, axis=3, keepdims=True) ... return Multiply()([input_feature, spatial_attention]) ``` 3. **迁移学习技巧** 使用ImageNet预训练权重初始化: ```python base_model = ResNet50(weights='imagenet', include_top=False, input_shape=(128,128,3)) ``` --- #### 五、模型选择建议表 | **数据特点** | **推荐模型** | **训练速度** | **精度预期** | |-----------------------|---------------------|--------------|--------------| | 纯图像+小样本 | 基础CNN | ★★★★☆ | ★★★☆☆ | | 图像+时序混合数据 | 双分支混合网络 | ★★★☆☆ | ★★★★☆ | | 大样本(>10,000张) | ResNet50+迁移学习 | ★★☆☆☆ | ★★★★★ | | 需解释裂缝演化过程 | CNN-BiLSTM | ★★☆☆☆ | ★★★★☆ | > **实施提示**: > 1. 优先尝试基础CNN模型,理解训练流程后再进阶 > 2. 初始阶段分类需关注召回率:$$ \text{Recall} = \frac{TP}{TP+FN} $$ > 3. 使用Grad-CAM可视化模型关注区域,验证决策合理性[^2]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