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本内容如下:
1 #!/bin/sh
2 val1=$(fdisk -l | grep "Disk /dev/sda" | awk '{print $5}')3 val2=$[1024 * 1024]
4 disksize=$[val1 / val2]
5 parted /dev/sda mkpart primary linux-swap 8002MB 16194MB
6 partx -a /dev/sda
7 parted /dev/sda mkpart primary ext4 16196MB "$disksize"MB
8 partx -a /dev/sda
9 mkswap /dev/sda2
10 swapon /dev/sda2
11 mkfs.ext4 /dev/sda3
12 mount /dev/sda3 /data
结合这个脚本好好学习一下parted命令!
先分析一下代码:
parted /dev/sda 为选择sda盘为要分区的磁盘
mkpart primary linux-swap 8002MB 16194MB 其中 primary为分区的name linux-swap为分区的文件系统类型 8002MB为该分区的起始位置 16194MB为分区的结束位置。 (此分区为 sda2 8002MB 之前的为sda1 )
partx -a /dev/sda 命令告知内核现在磁盘的分区情况
mkswap /dev/sda2 命令 将sda2格式化为swap文件
swapon /dev/sda2 将开启swap分区 (可以使用swapon -s 查看swapon 的相关信息)
mkswap命令将分区sda2 设定为swap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设置sda3 为 常用的档案文件系统,
mkfs.ext4 /dev/sda3 命令 将 sda3格式化ext4文件系统。
mount命令就不用多。
总结一下这个脚本:先使用mkpart命令创建分区sda2 和sda3,
然后使用mkswap命令格式化sda2 创建 swap分区,
最后使用mkfs.ext4命令格式化sda3 创建 档案文件系统分区。
为了使系统重启之后能够自动加载新建的磁盘分区,需要修改/etc/fstab文件。添加如下内容:
/dev/sda2 swap swap defaults 0 0
/dev/sda3 /data ext4 defaults 0 0第一列: 为需要挂载的文件系统或存储设备
第二列: 挂载点
第三列:文件系统 或分区类型
第四列:挂载选项
auto: 系统自动挂载,fstab默认就是这个选项
ro: read-only
rw: read-write
defaults: rw, suid, dev, exec, auto, nouser, and async第五列:为dump选项,是否让dump备份文件系统 0:忽略 1:备份
第六列:为fsck选项,告诉fsck程序已什么顺序检查文件系统,0:忽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