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 margin-bottom: 0.21cm; }
MPEG 图像编码包含 3 个成分: I 帧, P 帧和 B 帧。 MPEG 编码过程中,一些图像压缩成 I 帧,一些压缩成 P 帧,另一些压缩成 B 帧。 I 帧压缩可以得到 6 ; 1 的压缩比而不产生任何可觉察的模糊现象。 I 帧压缩的同时使用 P 帧压缩,可以达到更高的压缩比而无可觉察的模糊现象。 B 帧压缩可以达到 200 : 1 的压缩比,其文件尺寸一般为 I 帧压缩尺寸的 15% ,不到 P 帧压缩尺寸的一半。 I 帧压缩去掉图像的空间冗余度, P 帧和 B 帧去掉时间冗余度,下文将进一步解释。
I 帧压缩采用基准帧模式,只提供帧内压缩,即把帧图像压缩到 I 帧时,仅仅考虑了帧内的图像。 I 帧压缩不能除去帧间冗余度。帧内压缩基于离散余弦变换( DCT ),类似于 JPEG 和 H.261 图像中使用 DCT 的压缩标准。
P
帧采用预测编码,利用相邻帧的一般统计信息进行预测。也就是说,它考虑运动特性,提供帧间编码。
P
帧预测当前帧与前面最近的
I
帧或
P
帧的差别。
B
帧为双向帧间编码。它从前面和后面的
I
帧或
P
帧中提取数据。
B
帧基于当前帧与前一帧和后一帧图像之间的差别进行压缩。
MEPG 数据流开始时对 CCIR-601 规定的 SIF 分辨率的未压缩数字图像进行抽样。 SIF 分辨率,对于 NTSC 制,就是亮度信号为 352 * 240 各像素,每个色度信号都为 176 * 120 个象素。各信号都是每秒 30 帧。 MPEG 压缩器决定了当前帧以 I 帧, P 帧还是 B 帧。帧确定之后就采用 DCT 变换,对结果进行量化,舍入,行程编码即变长编码。编码后的典型图像帧序为: IBBPBBPBBPBBIBBPBBPBBPBBI…
B 帧和 P 帧要求计算机有更强的功能。有些压缩器不能产生 B 帧或者连 P 帧也不能产生,则图像的压缩结果将有很明显的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