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般所熟悉的分区的概念是在逻辑上将一个磁盘或存储设备分为几个区,每个区当做独立磁盘,以方便使用和管理。例如第一个磁盘的第一个分区叫做sda1,第二个磁盘的第二个分区叫做sda2;第二个磁盘的第一个分区叫做sdb1,第二个磁盘的第二个分区叫做sdb2。
1.
2.
3.
4.
5.
上面这5个部分中前4项是AP可以通过配置寄存器进行读写并且User Data Area还可以进行分区配置的,如上图所示;下面来对上面的5个部分做一个详细说明:
1.
这两个分区是由厂家在生产过程中配置好了的,并且其大小是不能由AP进行配置的,当然,如果你的公司够牛,量足够大,并且也有这个需求的时候可以去要求厂家重新配置此区域大小,给你专门供货。
Boot 1 和Boot 2这两个区域在存储的稳定性、可靠性及擦除次数上都远比UDA要好(至于原因请往后看),所以很多chipset上都会使用这两个区域来存放一下关键数据,如boot image,default 配置参数等等。当然不同的chipset的配置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个可以找chipset的工程师询问。据笔者所知:以大陆市占最大的两家chipset为例,MTK使用UDA来存放boot data,而使用boot area来存放配置参数;Qualcomm则使用Boot 1 来存放boot data,boot 2 来存放配置参数。
另外,不同的eMMC版本一般对Boot area和RPMB的容量大小需求也不同,如下作一个简单的参考:
2.
RPMB是Replay Protected Memory Block的缩写,他的存在目的是用来给系统存放一些特殊的、需要进行访问授权的数据;他的请求及回应类型如下所:
3.
User Data Area就是AP及用户可以进行读写存储的区域,通常其大小为整块EMMC表示大小的93%左右,即4GB的eMMC UDA的区域只有4GB*93%=3809MB。
a)
GPAP即General Purpose Area Partitions,eMMC 的spec上定义每个eMMC 最多可以通过配置寄存器来定义4个GPAP:
b)
Enhanced Partition这也是一个在手机及平板上使用较少的功能。为什么通过配置原本的UDA就可以变成“Enhanced”的呢?既然这么有用,为什么不将整个UDA配置成为”Enhanced”的呢?别着急,我来一一作答。
我们知道eMMC只是指他的接口标准,而他真正的存储介质还是NAND Flash, 而NAND又分为SLC、MLC和TLC(详细区别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他们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擦除次数又有很大区别,当然中国厂商最关心的成本也相差很大;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MMC还是以MLC的NAND 存储介质为主,而TLC的eMMC也在逐渐的增加。其中以Samsung的TLC 的emmc最为成熟市占率也最高。我们这里先以MLC的EMMC来进行介绍:
4.
在eMMC里面除了AP能操作(即可识别并且可以通过地址进行访问)的boot 1&2、RPMB和UDA之外,其实还有一小部分区域是AP看不见也不能进行操作的。这部分区域是由生产厂家预留的,他主要是用来存放这样一些内容: eMMC的FW(想知道是什么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eMMC在boot的时候的code,FTL(Flash Transilation Layer)以及在厂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坏块等等。
PS: 不是所有厂家的eMMC都支持Enhanced Partition这个功能,但是只要这个eMMC是支持这个功能的那么他的BOOT Area和RPMB就必须就Enhanced storage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