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升主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它是指升主动脉的局部或弥漫性扩张,直径达到正常直径的 1.5 倍以上。这种疾病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遗传因素(如马凡综合征等)、感染、外伤等多种原因引起。升主动脉瘤一旦发生,瘤体可能会逐渐增大,导致血管壁变薄,最终引发破裂出血,这是极其凶险的情况,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即使瘤体未破裂,也可能压迫周围的重要组织和器官,如心脏、气管、上腔静脉等,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上腔静脉综合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传统的升主动脉瘤诊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诊断方面,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虽然能够检测出升主动脉瘤的存在和形态,但对于一些早期微小病变的敏感度有限,且难以准确预测瘤体的发展趋势和破裂风险。在治疗决策上,主要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瘤体的大小、形态等简单指标,缺乏对患者个体全面、精准的评估,这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手术,而部分高风险患者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由于升主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对手术技巧和麻醉管理要求极高,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大模型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整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基因信息等多源数据,挖掘数据之间的潜在关联和规律,从而为升主动脉瘤的诊疗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预测和指导。因此,开展使用大模型预测升主动脉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利用大模型技术,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的升主动脉瘤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在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预测并发症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和麻醉方案、指导术后护理等,从而提高升主动脉瘤的诊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全新的、科学的诊疗工具,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减少医疗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大模型预测结果还可以作为患者健康教育与指导的重要依据,使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风险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升主动脉瘤概述
2.1 定义与分类
升主动脉瘤是指升主动脉的永久性异常扩张,其直径达到正常升主动脉直径的 1.5 倍以上。正常成人升主动脉直径多在 2.5 - 3.5 厘米之间,当升主动脉直径超过相应正常范围的 1.5 倍时,即可诊断为升主动脉瘤 。
从形态学角度,升主动脉瘤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梭形动脉瘤:最为常见,瘤体呈对称性扩张,向周围均匀膨出,形似梭子。这种类型的动脉瘤累及升主动脉的整个周径,病变范围相对较广,其扩张程度较为均匀,从瘤体两端逐渐向中间增粗 。梭形动脉瘤通常是由于主动脉壁的弥漫性病变导致,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壁广泛受损,使得血管在血流压力作用下均匀扩张形成。
囊性动脉瘤:瘤体呈局限性囊状突出,仅累及升主动脉壁的一部分,有一狭窄的颈部与正常主动脉相连。其外观类似一个囊肿,不对称地向外突出 。囊性动脉瘤多由局部血管壁的薄弱或损伤引起,如局部感染、创伤等导致血管壁某一部位受损,在血流冲击下逐渐形成囊状膨出。
夹层动脉瘤:这是一种较为特殊且凶险的类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瘤体扩张,而是由于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通过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真假两腔,导致血管壁分离、膨出 。夹层动脉瘤常突然发病,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胸痛,疼痛呈撕裂样,可迅速累及整个主动脉,引发急性主动脉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根据病因,升主动脉瘤又可分为:
先天性升主动脉瘤: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如马凡综合征、埃勒斯 - 当洛斯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马凡综合征患者因编码原纤维蛋白 - 1 的 FBN1 基因突变,导致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发育异常,使主动脉壁薄弱,容易形成升主动脉瘤 。此类患者除升主动脉瘤外,还常伴有骨骼、眼部等其他系统的异常表现,如身材瘦高、手指细长(蜘蛛指)、晶状体脱位等。
后天性升主动脉瘤:
动脉粥样硬化性升主动脉瘤:是后天性升主动脉瘤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时,脂质在主动脉内膜下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 。随着病情进展,在血流的长期冲击下,升主动脉局部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升主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感染性升主动脉瘤:由细菌、真菌、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主动脉壁引起。细菌或真菌可通过血液播散、邻近组织感染蔓延等途径侵袭主动脉壁,破坏血管壁的正常结构,使其薄弱,进而形成动脉瘤 。例如,梅毒螺旋体感染主动脉后,可引起梅毒性主动脉炎,破坏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导致升主动脉瘤形成,这种类型在过去较为常见,随着梅毒防治工作的开展,目前相对减少,但在一些地区仍有发生。
创伤性升主动脉瘤:多因胸部受到严重的直接暴力或减速性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胸部撞击等,导致升主动脉破裂或撕裂 。受伤初期,血液可在局部形成血肿,随后血肿机化,在主动脉周围形成瘤样结构,即假性动脉瘤。创伤性升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创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密切相关,常伴有其他胸部脏器的损伤,病情危急。
其他后天因素导致的升主动脉瘤:如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非遗传性)、主动脉瓣狭窄等。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可使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变性、坏死,导致主动脉壁薄弱,在血流压力作用下形成升主动脉瘤 。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主动脉内压力升高,长期作用可使升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
2.2 发病原因与机制
升主动脉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复杂的病理过程,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
高血压:是升主动脉瘤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约 70% - 80% 的升主动脉瘤患者合并有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状态下,主动脉壁承受的压力持续增加,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增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受损的内皮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发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受损、减少,使得主动脉壁逐渐变薄、弹性下降,在血流压力作用下,升主动脉局部或弥漫性扩张,最终形成动脉瘤。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脂质成分在血管内皮受损处沉积,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聚集在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 。粥样斑块不断增大,可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同时还会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一步破坏血管壁的正常结构 。随着病情进展,升主动脉壁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被破坏,血管壁的抗压能力下降,在血流冲击下,升主动脉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性升主动脉瘤常发生在老年人,且常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
先天性因素:以马凡综合征为代表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是先天性升主动脉瘤的重要病因。马凡综合征患者存在 FBN1 基因突变,该基因编码的原纤维蛋白 - 1 是构成弹力纤维的重要成分 。基因突变导致原纤维蛋白 - 1 合成异常,弹力纤维结构和功能缺陷,主动脉壁中层发育不良,弹性明显降低 。在血流的持续冲击下,升主动脉容易进行性扩张,形成动脉瘤。此类患者的升主动脉瘤往往发病年龄较早,且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常伴有其他心血管系统及全身结缔组织异常表现。
感染:细菌、真菌、梅毒等病原体感染主动脉壁可引发感染性升主动脉瘤。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主动脉,或从邻近感染部位直接蔓延至主动脉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释放的毒素和炎症介质会破坏主动脉壁的正常组织结构,如破坏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使血管壁变薄、脆弱 。同时,感染还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局部组织坏死、溶解,形成瘤样扩张。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产生多种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壁;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梅毒性主动脉炎,主要破坏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使主动脉壁失去弹性,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
创伤:胸部严重的创伤,如车祸时胸部受到剧烈撞击、高处坠落时胸部着地等,可导致升主动脉受到直接的暴力作用,引起血管壁的破裂或撕裂 。受伤后,血液从破裂处流出,在主动脉周围形成血肿,随着时间推移,血肿机化,周围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瘤样结构,即创伤性升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创伤性升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创伤的能量大小、作用部位和方式密切相关,患者常有明确的外伤史,且受伤后可迅速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危急,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其他因素: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非遗传性)、主动脉瓣狭窄、妊娠等也与升主动脉瘤的发生有关。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可使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变性、坏死,导致主动脉壁薄弱,在血流压力作用下形成升主动脉瘤 。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主动脉内压力升高,长期作用可使升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 。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主动脉壁的结构和力学性能改变,同时血容量增加,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升主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或马凡综合征的孕妇,风险更高。
2.3 流行病学现状
升主动脉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增加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全球范围内,升主动脉瘤的总体发病率约为 0.5 - 1.6%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升主动脉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年发病率可达 15/10 万人年左右 ;而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医疗保健资源相对匮乏、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不足有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
升主动脉瘤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病比例约为 2:1 。这可能与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较高,对血管壁的影响以及男性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较多有关 。此外,升主动脉瘤主要影响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在 60 - 70 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加重,使得升主动脉瘤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
从地域分布来看,升主动脉瘤在东欧和中欧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发病率较低 。这种地域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西方国家,由于饮食中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较多,吸烟率较高,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不佳,导致升主动脉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而在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虽然生活方式相对较为健康,但医疗资源有限,对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不足,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未能及时确诊。
升主动脉瘤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是升主动脉瘤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患升主动脉瘤的风险是正常血压人群的数倍 。
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者:如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这些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升主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
先天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特别是马凡综合征、埃勒斯 - 当洛斯综合征等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主动脉壁结构异常,易发生升主动脉瘤,且发病年龄相对较早 。
有胸部创伤史者:胸部严重创伤后,即使当时未出现明显症状,也可能在后期形成创伤性升主动脉瘤,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
有家族遗传史者:如果家族中有升主动脉瘤患者,尤其是存在遗传倾向的家族,其亲属患升主动脉瘤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
主动脉瓣疾病患者:如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由于主动脉内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作用可导致升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 。
三、大模型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
3.1 大模型基本原理
大模型通常基于深度学习架构,以 Transformer 架构为核心,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表现卓越。其基本原理涉及神经网络架构、训练过程以及数据处理机制等多个关键方面。
神经网络架构是大模型的基础,由多个神经元按层次连接而成,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原始数据,如文本、图像等,将其转化为模型能够处理的数字形式 。隐藏层是模型的核心部分,包含多个层次,每个层次的神经元通过权重连接 。权重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以学习到输入数据的特征表示。随着隐藏层层数的增加,模型能够学习到更抽象、更高层次的特征 。例如,在图像识别任务中,浅层隐藏层可能学习到图像的边缘、纹理等基本特征,而深层隐藏层则能够学习到物体的整体形状、类别等高级特征 。输出层根据隐藏层提取的特征,给出最终的预测结果,如分类标签、数值预测等 。
训练过程是大模型学习知识和模式的关键环节。首先,需要准备大量的训练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各种场景和情况,以确保模型能够学习到广泛的知识 。例如,在训练用于疾病诊断的大模型时,训练数据可能包括大量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检验报告等 。然后,对模型进行初始化,为模型中的权重赋予初始值 。在训练过程中,数据通过输入层进入模型,经过隐藏层的计算和转换,最终在输出层得到预测结果 。通过损失函数来衡量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距 。常见的损失函数包括均方误差(MSE)用于回归任务,交叉熵用于分类任务 。模型通过优化算法,如随机梯度下降(SGD)及其变种带动量的 SGD、自适应学习率的 Adam 算法等,不断调整权重,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在每次迭代中,模型根据损失函数的梯度来更新权重,使得预测结果逐渐接近真实标签 。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模型收敛,即损失函数不再显著下降 。
数据处理机制对于大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在处理文本数据时,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预处理,包括分词、去除停用词、词嵌入等操作 。分词是将文本分割成一个个单词或词块,去除停用词可以减少噪声数据,词嵌入则将单词转化为低维向量,以便模型进行处理 。例如,常见的词嵌入方法有 Word2Vec 和 GloVe,它们能够将单词映射到一个连续的向量空间中,使得语义相近的单词在向量空间中距离较近 。在处理图像数据时,通常需要进行图像增强操作,如旋转、缩放、裁剪、添加噪声等,以增加数据的多样性,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还需要将图像数据归一化到一定的数值范围,如 0 - 1 或 - 1 - 1,以便模型进行计算 。对于医学影像数据,还可能需要进行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等预处理操作,以提取出与疾病相关的特征 。
3.2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
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涵盖疾病诊断、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医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
在疾病诊断方面,大模型通过对大量医疗数据的学习,能够辅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例如,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深度学习技术,大模型可以对 X 光片、CT、MRI 等医疗影像进行快速且准确的分析,识别出其中的病变区域和异常结构 。IBM Watson for Oncology 是一款基于大模型的肿瘤诊断系统,它能够分析患者的病历、影像和基因测序数据,为医生提供肿瘤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推荐 。该系统在肺癌诊断中的准确率达到了 90% 以上,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大模型还可以通过对电子病历数据的分析,辅助医生进行疾病预测和风险评估 。通过学习大量患者的病历信息,大模型能够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和发病模式,预测患者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早期预防和干预 。
药物研发是一个长期、复杂且耗资巨大的过程,大模型的应用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药物筛选阶段,大模型可以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对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预测化合物与生物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周期 。在药效预测方面,大模型能够通过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结合患者的基因信息和生理特征,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副作用,指导药物设计的优化 。华为云盘古大模型辅助药物设计项目,通过对大量化合物和生物分子数据的学习,发现了一类新型抗生素 —— 肉桂酰菌素,这是自 1987 年以来首次发现的一类全新抗生素 。
个性化治疗是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大模型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数据、蛋白质组数据、代谢组数据等多组学信息,大模型可以对患者进行精准画像,了解患者的疾病易感性、药物反应性等特征 。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大模型能够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治疗时机等 。在肿瘤治疗中,大模型可以根据患者的肿瘤基因特征,预测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模型有望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医疗行业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
3.3 针对升主动脉瘤预测的独特价值
大模型在升主动脉瘤预测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支持,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精准性方面,大模型可以整合患者多源数据,如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基因信息等,挖掘其中复杂的关联和潜在规律,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升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风险 。传统方法主要依据瘤体大小、形态等简单指标判断,难以全面评估患者情况 。大模型通过对大量病例数据的学习,能识别出影响升主动脉瘤的多种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大模型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家族遗传史、主动脉壁弹性参数、炎症指标以及特定基因变异等信息,可更精确地预测升主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相比传统方法,预测准确率提高了 15% - 20% 。大模型还能对影像学图像进行深度分析,准确识别瘤体的细微结构变化和潜在病变,为诊断和预测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
大模型在预测升主动脉瘤时能极大提升效率 。传统的诊断和风险评估往往需要医生手动分析大量数据,耗时较长 。大模型基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效算法,可快速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 。以临床常见的升主动脉瘤患者数据处理为例,大模型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对患者各项数据的综合分析,并给出预测结果,而人工分析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这使得医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尤其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 。在大规模人群筛查中,大模型的高效性优势更加突出,可快速对大量人群进行升主动脉瘤风险评估,筛选出高风险个体,便于进一步精准诊断和干预 。
大模型还能为升主动脉瘤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存在差异,传统 “一刀切” 的治疗方式难以满足个体需求 。大模型通过对患者个体数据的深度分析,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和大量病例研究,能够为不同患者量身定制手术方案、麻醉方案和术后护理计划 。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升主动脉瘤患者,大模型可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疾病特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