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科院研究员袁亚湘报告心得体会
周颖玥
11月12日,本应上《最优化》的课程,年轻的凌青老师请到了中科院著名研究员袁亚湘老师前来做报告,所以咱们选了该门课程的所有学生都有幸与袁老师零距离接触。报告题为“从瞎子爬山到最优化方法”,别开生面。
初见袁老师,感觉此人非常和蔼可亲,言谈举止端庄大方,并时时对着我们微笑,这使得一向严肃的课堂变得分外亲和。
开场,袁老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最优化方法的实质。他说:“爬山的目标是登上山顶,也就是要找到海拔最高的点;而最优化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求某个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所以爬山本身就是一个优化问题。给定一个点,计算机可以计算目标函数在该点的信息(如函数值、梯度值),但不知道其他点的信息。这正如一个瞎子在山坡上能感觉到脚下的坡度,但不知道山上其他点的任何情况。可见用计算机求解最优化问题和瞎子爬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短短一席话,让我们通过最朴素的例子理解了最优化问题实质。
我常常感觉,当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学历越来越高,研究的领域越来越专、越来越深入时,往往会对专业问题的表达、描述更感兴趣。这使得我们这些博士生可能会忽略生活中看似平常,看似朴实,却和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的小点滴。其实,真正的大师绝对不只是会写书,会写文章的专家,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究将问题的本质看得很透,从而能用通俗的语言将之表达。我们博士生除了要完成导师规定的任务、完成学科点规定的文章要求外,还应该看到所研究问题的本质,着眼于生活。
接着,袁老师又讲解了最优化问题中几种常见迭代算法“最速下降法”、“共轭梯度法”、“牛顿法”、“拟牛顿法”发展的历程。由于时间关系,袁老师不可能一一详细讲解,但是简洁的描述与总结让我们感觉到优化的魅力所在。其中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我们的任务是将复杂问题尽可能简单化”。翻开我们所用的教材,高深的数学理论让我们迷失,让我们束手无策。常常为了完成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得不把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加入一个简单的问题中。我们仿佛变得越来越愚笨,看到一个问题就想着如何构建一个复杂难求的数学模型,不是为了问题本身而想办法,而是为了看起来“好看”而想办法。这样的情形必须得以纠正!复杂的数学模型绝对不是为了好看而被提出,它应该在合适的时候被派上用场。博士生们不应该徒有虚名,我们应该成为对问题有敏锐嗅觉,能抓住问题本质,并用尽可能简洁的办法解决问题的一群人。
课程之后,我仿佛没有听够袁老师深入浅出的报告,于是回实验室又查阅了一些关于他的网页。看罢之后,对他由衷地钦佩。一个从农村来,却从不遮掩自己过去身份的人;一个取得了丰硕数学成果,却总是踏踏实实的人。网页中有一些关于他的非学术文章,其中有一段话我摘录如下:“科学研究不是像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压任务就可以做出来,科学研究靠自觉、爱好、热情、坚持,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写文章是水到渠成的事。”科学研究始于兴趣、成于坚持,作为一年级的博士生,应该端正自己的科学态度,从心底去喜爱自己研究的课题,不断激发自己的研究热情。这是听这次报告最深的体会,也将会成为我未来几年做学问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