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信息:信息量单位bit; 负熵
属性: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安全性(非授权访问)。
信息安全包括:秘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有效性;
2、信息传输模型:
信源----》编码—》信道(噪声)-----》解码----》信宿
3、信息的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整个传送信息的通信网络;(即信道);
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是它的有效性(尽可能多有用的)和可靠性(信息一致,增加冗余编码);
**4、信息的特性:**开放性(可访问性)、脆弱性、健壮性(抵御非预期状态的特性);
**5、信息系统的组成:**硬软件、数据库、网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人员、规程;
**6、信息化五个层次:**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
7、两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
一站;政府门户网站;
四库: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
8、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包括:
信息技术应用 ------龙头
信息资源-----核心任务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技术和产业—物质基础
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保障
9、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
验收是开发环节;
10、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0.1、结构化方法(生命周期法):按常规思路,一步步从上往下开展设计;精髓为从上往下、精益求精、模块化设计;
主要特点:目标清晰化、开发工作阶段化、开发文档规范化、设计方法结构化;
缺点:开发周期长、难适应需求变化、很少考虑数据结构(是面向数据流的方法);
适用需求明确的业务,不适用规模大、复杂系统开发;
瀑布模型开发方法就是结构化方法;
10.2、面向对象方法:
直接调用对象的属性和方法来实现某项功能;
与客观实体相对应,利于沟通缩短开发周期;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方法共同点:开发初期有明确功能要求;
10.3、原型化方法(快速原型法):快速建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分为水平原型和垂直原型;
水平原型(行为原型):未真正实现功能,用在界面上;
垂直原型(结构化原型):实现一部分功能;主要用在复杂的算法实现上;从原型最终结果分为抛弃式原型和演化式原型;
原型法 是用于需求调研阶段,确定了需求后可一次性开发无须反复开发;
特点:周期短、成本风险低、用户参与提高开发成功率、利于移交;
优点:主要在于能有效确认用户需求;
缺点:开发环境高、管理水平要求高;
适用:需求不明确、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
10.4、面向服务的方法:不同功能单元进行拆分,并通过定义的接口和协议联系起来;快速响应需求和环境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主要用于分布式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