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t二次开发---获取梁的厚度/长度/高度

梁的厚度/长度/高度不能直接获取到,可以根据几何信息计算得出。

 

        /// <summary>
        /// 获取梁厚度/宽/长度
        /// </summary>
        /// <param name="inst"></param>
        /// <returns></returns>
        public double GetBeamThick(FamilyInstance inst)
        {
            double dThick = 0;
            Line loc = (inst.Location as LocationCurve).Curve as Line;
            XYZ dir = loc.Direction;
            Options opts = new Options();
            GeometryElement gelem = inst.get_Geometry(opts);
            foreach (GeometryObject gobj in gelem)
            {
                if (gobj is GeometryInstance)
                {
                    GeometryInstance gins = gobj as GeometryInstance;
                    GeometryElement ge = gins.GetInstanceGeometry();
                    foreach (GeometryObject go in ge)
                    {
                        Solid solid = go as Solid;
                        if (solid != null && solid.Volume > 0)
                        {
                            foreach (Face face in solid.Faces)
                            {
                                XYZ faceDir = face.ComputeNormal(new UV());
                                if (faceDir.IsAlmostEqualTo(dir) || faceDir.IsAlmostEqualTo(-dir))
                                {
                                    BoundingBoxUV uvBox = face.GetBoundingBox();
                                    XYZ min = face.Evaluate(uvBox.Min);
                                    XYZ max = face.Evaluate(uvBox.Max);
                                    double height = Math.Abs(max.Z - min.Z);
                                    double length = max.DistanceTo(min);
                                    dThick = Math.Sqrt(length*length-height*height );
                                    break;
                                }
                            }
                        }
                    }
                }
                else if (gobj is Solid)
                {
                    Solid solid = gobj as Solid;
                    if (solid != null && solid.Volume > 0)
                    {
                        foreach (Face face in solid.Faces)
                        {
                            XYZ faceDir = face.ComputeNormal(new UV());
                            if (faceDir.IsAlmostEqualTo(dir) || faceDir.IsAlmostEqualTo(-dir))
                            {
                                BoundingBoxUV uvBox = face.GetBoundingBox();
                                XYZ min = face.Evaluate(uvBox.Min);
                                XYZ max = face.Evaluate(uvBox.Max);
                                double height = Math.Abs(max.Z - min.Z);
                                double length = max.DistanceTo(min);
                                dThick = Math.Sqrt(length*length-height*height);
                                break;
                            }
                        }
                    }
                }
            }
            return dThick * 304.8;
        }

 

<think>好的,我需要帮助用户解决在Revit中进行隧道二衬钢筋建模的问题。用户之前已经询问过类似的问题,现在需要更详细的教程或实现方法。让我先回顾一下之前的对话引用内容,确保回答准确且符合用户需求。 首先,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提到了使用iLogic参数驱动、Inventor二次开发插件、Dynamo脚本以及Revit的族编辑器等方法。这些信息是关键,需要整合到回答中。同时,用户的上一次回答中提到了使用Revit自带功能第三方插件两种途径,现在用户可能希望得到更具体的步骤或教程。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实际需求。用户可能对Revit的基本操作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详细的步骤指导,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隧道结构时如何布置钢筋。同时,用户可能对自动化工具如Dynamo感兴趣,以提高效率。此外,引用中提到的参数化族材质设置也是重点。 需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步骤说明,并引用提供的参考资料。同时,用户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如钢筋与衬砌的贴合、复杂曲线路径的处理,也需要涵盖解决方法。此外,结合引用中的案例,如试验段隧道的设计经验,可以增强回答的可信度。 最后,要检查是否符合系统级指令:使用正确的中文LaTeX格式,生成相关问题,引用标注正确。避免使用Markdown,保持口语化但专业。现在,组织这些思考点,形成连贯的回答。</think>#### Revit隧道二衬钢筋建模分步指南 --- ### **一、基础建模流程** 1. **参数化二衬族创建** - 在族编辑器中新建“公制结构框架”族,使用拉伸、放样等工具绘制二衬轮廓,绑定参数(如衬砌厚度、弧度半径)[^3]。 - 通过**嵌套族**添加钢筋网:创建“钢筋形状族”定义单根钢筋(直径、弯钩类型),将其嵌套至主族中,通过阵列或公式控制间距(例如:间距=衬砌长度/(钢筋数量+1))。 - 示例公式:钢筋数量=CEILING(衬砌长度/设计间距, 1) 2. **钢筋与主体绑定** - 在族属性中勾选**“可将钢筋附着到主体”**,确保钢筋网自动跟随二衬几何变化[^3]。 - 使用**“钢筋保护层”参数**控制钢筋与衬砌表面的距离,避免冲突。 --- ### **二、复杂路径处理(曲线隧道)** 1. **自适应构件法** - 创建自适应族,定义3个自适应点,沿隧道轴线路径放置,生成连续钢筋笼。 - 通过**Dynamo脚本**批量放置自适应族: ```python # 读取轴线路径点 curve = IN[0].GetCurve() points = curve.DivideByLength(间距, True) # 生成自适应实例 for pt in points: familyInstance = AdaptiveComponent.ByPoints(文档, 族类型, [pt]) ``` [^2] 2. **路径阵列优化** - 使用Revit内置的**“沿路径阵列”**功能,选择隧道轴线为路径,设置钢筋实例数量与对齐方式。 - **关键技巧**:勾选“与路径对齐”选项,使钢筋方向随曲线扭转(适用于螺旋形钢筋)。 --- ### **三、自动化与效率提升** 1. **Dynamo批量生成钢筋网** - 从Excel导入钢筋参数(直径、间距),结合Civil 3D导出的隧道轴线坐标,自动生成钢筋布局[^2]。 - 脚本逻辑示例: ```python # 输入:轴线坐标、钢筋参数 for section in 隧道分段: 生成路径曲线 → 计算钢筋位置 → 放置钢筋族实例 ``` 2. **iLogic参数驱动(Inventor联动)** - 在Inventor中定义二衬参数规则(如钢筋间距与衬砌厚度关联),通过**iLogic插件**同步至Revit模型[^1]。 - 示例规则: ```vb If 衬砌厚度 > 500 Then 钢筋间距 = 150 Else 钢筋间距 = 200 End If ``` --- ### **四、材质与施工模拟** 1. **材质绑定与渲染** - 在族编辑器中为钢筋赋予材质参数(如HRB400),通过**“真实视觉样式”**检查钢筋与混凝土的贴合效果[^3]。 - 导出至Navisworks进行碰撞检测,重点检查钢筋与预埋件、管线的冲突区域。 2. **施工阶段模拟** - 使用Revit阶段化功能,划分**“钢筋绑扎”**与**“混凝土浇筑”**阶段,生成施工进度动画。 - 通过Dynamo生成**构件清单**,统计每段隧道的钢筋用量(精确到型号与长度)[^2]。 --- ### **五、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 问题类型 | 解决方法 | |---------|----------| | 钢筋与衬砌不贴合 | 检查族中“主体绑定”设置,重新关联参照平面 | | 曲线路径阵列失败 | 将路径分段处理,每段长度小于Revit阵列限制(建议≤30m) | | 性能卡顿 | 使用Dynamo分批次生成模型,关闭不必要的实时链接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嘿呦嘿呦嘿呦嘿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