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赋值,有趣的是可以把赋值操作连在一起:
int x, y, z;
x = y = z = 15; // 一连串赋值
同样有趣的是:赋值采用右结合律,所以上述可以表示成:
x = (y = (z = 15));
在这里, 15 首 先赋 值给 z ,然后这次赋值的结果(就是更新过的 z 的值)将赋给 y ,然后这次赋值的结果(就是更新过的 y 的值)又赋给 x 。
该实现方法的本质是:赋值时,返回一个指向运算符左手边参数的引用,当你为你的类实现赋值运算符时,你应该遵循这一惯例:
class Widget {
public:
...
Widget& 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 返回值类型是一个引用,
{ // 该引用指向当前对象
...
return *this; // 返回至运算符左侧的对象
}
...
};
不仅仅是上述的标准形式,这一惯例对于所有的赋值运算符同样适用。例如:
class Widget {
public:
...
Widget& operator+=(constWidget& rhs) // 这一惯例对于 += 、 -= 、 *=
{ // 等运算符均使用
...
return *this;
}
Widget& operator=(intrhs) // 即使此操作符的参数不符合协定,
{ // 此函数也适用
...
return *this;
}
...
};
这仅仅是一个惯例,不遵循这一惯例的代码也能够得到编译。然而,所有的内建数据类型,以及标准库中所包括(或者即将包括的,可以参见第 54 条)的所有类型(比如说, string 、 vector 、 complex 、 tr1::shared_ptr ,等等)都遵守这一惯例。除非有更好的理由,不然还是依从上面的原则。
需要记住的
让赋值运算符返回一个指 向 *this 的引用。